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由于天生的缺陷,比特币想成为受主流市场认可的货币,必须要有更高的收益,而这种高收益背后却是更大的波动性,而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特征却排斥这种高波动性。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摘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冲击了现有的货币体系,旧有的理论已经很难解释新的货币现象,本文重新讨论分析了货币的本质问题,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共识”,该理论共包含三个核心论点:

(1)货币竞争:货币的发展史其实也是货币的竞争史,最终旧货币败给了新货币,私人货币败给了法定货币,而主权货币之间的竞争导致一些国家或区域的货币成为世界货币;

(2)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共识:货币信用的背后是对货币的信心,而信心来源于人们对该货币达成了一种“共识”:人们都认可并接受这种货币,从而保证了自己手中的货币不会成为一堆废纸,并可以进行交易。从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二战后德国的香烟货币讨论可以发现,以政府信用担保的货币只能加强共识,并不能创立共识,对货币达成的共识来源于历史习俗、生产劳动、自然环境、生活经验、技术进步、特定事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同货币之间的竞争是货币的旧有共识被新共识所取代,从而完成了新旧货币的更替;

(3)货币的共识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由一种抽象或具体的符号所形成的价值单位,比如电脑上的一串字符、实物商品等;二是存在一个账本体系,这套账本不仅仅可以用来记账,而且可以将自己账户上的资产或负债转移到第三方账户,即这套账本可以用来进行清结算。区块链技术正好能提供这两个基本要素,因此能运用区块链技术产生数字货币。

比特币在通向货币之路时存在一个最大的难题即哈耶克难题由于天生的缺陷,比特币想成为受主流市场认可的货币,必须要有更高的收益,而这种高收益背后却是更大的波动性,而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特征却排斥这种高波动性。

风险提示:数字货币具有高风险性,区块链技术处于发展早期尚不成熟,政策监管态度不明。

报告正文

1. 导论

比特币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是否有货币属性的争议,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曾下发文件把比特币定义为一种虚拟商品,但随着2017年以来比特币价格的突飞猛进和泡沫的迅速破灭,这一问题又重新火热起来。在货币越来越走向虚拟化的今天,研究者在分析加密数字货币时往往忽略两个问题:一是如果仅仅从传统货币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那么在分析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正如在金本位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当前如此众多的货币政策工具;二是必须重新探讨“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从最早的“货币金属论”到“一般等价物”再到现阶段的“流动性”、“信用”,人们对货币本质的讨论一直跟随着时代在变化,抛开货币的本质问题而谈加密数字货币的性质只是空中楼阁。

2.  货币的本质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随处可见,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在几个世纪前,黄金和白银被当作货币时,人们普遍认为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所谓“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实际上最早追溯至上古时期,每一种货币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某种商品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国古代充当货币的贝壳、布帛等,之后由金属商品取代了自然商品充当货币。然而在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窗口,即终止把境外美元按照每盎司35美元的固定价格兑换成黄金开始,货币就与实物商品脱钩了——纯粹的纸币实际上一文不值;而在最近的二十年以来,货币越来越数字化了,货币逐渐成为了一种记账货币—— 一串只存在于电脑与手机屏幕中的数字。

因此货币好像不仅仅是由一种“特殊的商品”来充当的一般等价物,也有经济学家把货币理解成是市场交易的媒介,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主要是用来协助交易的,并据此推出货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数字货币。

然而这种理解仅仅是从货币的功能出发,对货币进行了表面上的描述,却无法解释一些基本问题:人们为什么要接受中央银行发行的白纸作为交易的偿付工具,而不是某个人发行的白纸?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弗里德曼介绍了雅浦岛石币,雅浦岛上的货币是一些几千斤重的石轮,称为费币,当遇到交易时,居民并不需要将这些笨重的石币搬来搬去,而是在上作标记表示所有权已经易手,而石币仍然躺在原先拥有者的家里。而《货币野史》的作者菲利克斯•马汀由此认为:货币其实是一套由信用账目和清算体系所构成的机制,而所谓的黄金、纸币等只不过用来进行交易和记账的表征(Token)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因此,货币是一种信用机制,一种可以实现商品交换的保证或信用,而不是货币材料本身。考察整个货币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在早期的实物货币形态中,由于货币本身就具有价值,可以由货币“予以承保”,这可以说是货币本身的信用使得人们愿意接受实物商品作为货币用于支付;而到了纸币时代,货币由政府统一发行,而其根本的经济基础是政府税收和支出。货币的信用为政府的公信力,“法定货币”意味着政府将接受纸币偿还债务和缴纳税款,然而为什么在私人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易时仍然会接受这些纸币呢?弗里德曼认为这是因为人们相信其他人也会接受这些纸币,这些纸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们认为他们一定有价值,这就是著名的仙子效应(Tinkerbell Effect)。

那么人们为什么认为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具有价值呢?这种观念是凭空产生的吗?显然不是。那么是来源于政府信用的保障吗?如果是的话,那么本国民众在交易时为什么只接受人民币,而几乎不接受越南盾或者墨西哥比索?尽管这些货币的政府信誉情况依然良好。是政府强制使用本国货币的禁令导致的吗?那为什么本国的一些交易会私下接受美元或欧元?

如果我们再深入下去,会发现货币本质是一种“共识”。实际上,货币信用的背后是对货币的信心,而信心来源于人们对该货币达成了一种“共识”:人们都认可并接受这种货币,从而保证了自己手中的货币不会成为一堆废纸,并可以进行交易。

本国居民之所以愿意使用本国货币以及少许的美元、欧元等是因为人们对此都达成了“共识”——在交易时都认可并且接受这种货币,而不使用一些小国的货币是因为人们对此并未达成“共识”,导致在使用时会遇到不接受等障碍,因此,正是“共识”给予人们信心来使用这些货币。

从雅浦岛石币,以及弗里德曼、马汀等人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货币的共识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由一种抽象或具体的符号所形成的价值单位,比如电脑上的一串字符、实物商品等;二是存在一个账本体系,这套账本不仅仅可以用来记账,而且可以将自己账户上的资产或负债转移到第三方账户,即这套账本可以用来进行清结算。一套货币系统能正常运行,必须就这两个基本要素达成共识。

正如沃尔特·白芝浩在《Lombard Street》一文中所言,“信用是可以增强的力量,但却不能被创立”,从整个货币发展史来看,对货币达成的共识来源于历史习俗、生产劳动、自然环境、生活经验、技术进步、特定事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随着使用某种物品作为货币习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某种事物是货币、具有多少价值、记账以及清结算方式”等具有货币内容的共识观点,从而完成了新旧货币的更替。

由于长久以来一直是政府垄断发行货币,使人们产生了发行货币是政府特权的印象。实际上,以政府信用担保的货币只是加强共识,并不能创立共识,货币的更换被替代只是共识的变化过程——旧的共识逐渐被新的共识所取代,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不是凭空创造一个新共识。

弗里德曼曾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介绍了几个案例,我们依然可以拿来证明上述结论。第一个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政府发行了新货币,但直到1924年,即苏维埃政府成立的七年后,市场上仍然存在沙皇时代的纸卢布。这是因为一些人还心存幻想,认为沙皇会卷土重来,因此,这些沙皇卢布依然被认可为替代货币。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另外一个案例是在二战后德国的情况。当时在1950年德国马克纸币再次成为统一的流通媒介,弗里德曼作为主管马歇尔计划的政府顾问前往德国,但弗里德曼在一个加油站加油时身上恰巧没有带德国马克,但帮他加油的德国妇女却愿意接受弗里德曼在法国购买的香烟,尽管弗里德曼在法国的美军小卖部购买一条香烟只花了一美元,但对于那个德国妇女而言,这一条香烟却价值4美元,并能换来加满的官价汽油。正如弗里德曼所言,外国人常常感到惊讶,认为德国人喜欢香烟,并愿意以高价购买,但对于德国人而言,这些烟不是用来抽的,而是用来进行交易的。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货币现象更能说明这种问题:在1971年前,用美元可以兑换黄金,黄金是货真价实的;而在1971年之后,美元不能兑换黄金,其基础是政府的税收和支出;从客观角度看在1971年前美元的信用程度显然更好,因为在1971年后你不一定能用35美元换取和以前一样数量的黄金。但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美元作为国际主要的支付、结算工具已经深入人心,国际的大宗商品货物都用美元计价,因此人们达成了共识——人们承认并接受美元作为国际主要货币。

3.   比特币的货币属性争议

目前学界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是否属于货币存在很大的争议。在讨论该问题时,通常会遇到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认为比特币没有价值,所以不是货币。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在上文中我们探讨了货币的本质,价值是一种很抽象的描述,特别是在不兑换的纸币作为货币的当下,纸币与黄金脱钩,货币的价值只存在于人类的观念中——人们相信政府将接受这些实际上一文不值的纸币来清偿债务或支付税收,在仙子效应下,人人都相信这些纸币具有价值。

因此,实际上货币价值还是人们的一种共识,而政府的信用担保以及强制流通的措施增强了这种共识(正如你不会接受以小国政府担保发行的货币一样,政府只能增强共识,不能创造共识)。当然,共识还受历史习俗、生产劳动、生活经验、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特定事件等因素的影响,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历史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变化的。这正如弗里德曼所言:“这种统一和被广泛接受的交易媒介能否延续下来,取决于约定俗成的惯例:我们整个货币体系的存在依赖于人们之间的共同约定,从某种角度看,这与虚无并无两样”。

那么比特币有没有价值呢?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这取决于人们的共识。正如仙子效应所反映的那样:当人们相信其他人也会接受比特币,人人都认为它有一定价值的时候,那么比特币就一定有价值。而人们没有对比特币达成共识,不相信其他人会接受比特币时,认为比特币只不过是网络上的一串字符(事实上确实如此),那么比特币就没有价值。因此,与其纠结于比特币是否具有价值,还不如深入研究人们是否会对“比特币是货币”达成共识。从当前的现实情况看,比特币正在处于共识的形成期,最终是否能达成共识还是未知数,不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使用比特币,但其高风险和波动性会阻碍人们进一步的持有并使用它作为交易。关于比特币的高风险和波动性问题下面还会再讨论。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市场经济需要信用交易,需要使用信用货币,而比特币属于商品(代用)货币,不适应与现代市场经济,因此不能作为货币使用。其实如果仔细阅读中本聪关于比特币的论文 《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可以发现加密数字货币是网络上的M0货币,即在网络上流通的现金;而当前的其他电子支付货币其实是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体系之内的货币(多为活期存款或某种市场基金,属于M1或M2的范畴),这类货币是银行的负债,即信用货币。正如我们在前文中介绍的,区块链技术能实现去中心化的交易,而当前的电子支付货币其实是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中心的中心化交易。M1和M2是在M0的基础上形成的,只要有更多的人对比特币产生认可,那么就可以发行基于比特币的信用债务,在没有更多的人认可比特币前来谈论以比特币为基础发行的信用债务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一些数字货币交易所已经开展融资融币业务,目前也出现了部分数字货币贷款业务。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当然,目前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由于比特币总量是固定的,根据货币数量流通公式可知,伴随着经济增长,实际产量的上升,会出现物价的下跌,而物价的下跌又会导致产出减少,继而减少需求和工资水平,最终形成螺旋形通缩,所以比特币是一种通缩型货币。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却没认识到比特币实际上是代码,而代码是可以修改的。实际上,只要比特币社区能达成共识,通过硬分叉即能将比特币的数量上限改为无穷大。比如另一个重要的加密数字货币——以太坊,在2016年由于黑客攻击,导致以太坊社区产生分歧,以太坊发生了硬分叉,出现以太坊(ETH)和以太经典(ETC)两款加密数字货币,而以太坊保持原来的发币方式——通胀率缩减的发行机制,没有总量上限;但以太经典却重新修改了代码变成了总量固定加密数字货币。

比特币究竟是不是货币,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共识在逐步形成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在交易时认可比特币。比如在9年前的2010年,你用比特币去购买商品,肯定没有人愿意接受;但是在2019年的今天,一些国家比如日本已经取消了比特币的消费税,并发放比特币的交易牌照,承认了比特币的交易合法性,出现了比特币ATM机。目前全球越来越多人关注并购买比特币,越来越多的商店支持比特币付款。如果这些人不认可比特币,那么在交易时会接受它吗?

正如哈耶克所言,货币的发行从来不是政府垄断的特权,只是由于政府长时间的垄断而使民众有了此印象。从货币发展史的角度看,货币的演变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不同货币之间的竞争过程:金属货币与纸币之间的竞争、私人货币与官方货币的竞争、主权货币与世界货币的竞争,最终由更具优势的一方获胜并形成共识,为众人所接受。货币从黄金向纸币的演变,17世纪英国的银行券向英镑的演变,二战以后部分发展中国家货币的美元化,以及当前比特币凭借其伪匿名性、总量固定、网络化的优势挑战当前货币体系的现象无一不是上述竞争的体现。

因此,目前,比特币还未受主流市场认可,还不是货币,但却在走向货币的路上,并初步具有了一些货币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这比特币最终一定成为货币,其最致命的缺陷是价格的高波动性。货币必须具有价值尺度的特征(计量单位),但比特币想成为货币,其价格的高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这一两难困境可以称之为“哈耶克难题”。

4.   哈耶克难题

众多比特币的信仰者和布道者都喜欢引用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论作为比特币成为主流货币的理论支柱。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在过去种种的不稳定,其实是因为市场上最重要的自我调节成分——货币,被政府控制而没有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因此哈耶克主张货币不应该由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和控制,而是允许私人(银行)发行竞争性的货币。在市场竞争中,只有质量高、价值稳定的货币才会形成对这一货币的需求,而低质量的货币将被淘汰。因此任何一个货币发行者都会保证货币的高质量和购买力的稳定性,而购买力的稳定性意味着没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然而,哈耶克在考虑货币的市场竞争时,只考虑到了货币的质量稳定问题,却没有考虑到替换货币时的成本问题,这种成本通常来自于粘性成本(民众需要更换并重新适应新货币的成本)以及货币兑换的损失成本。因此当两种货币的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一种货币想要在竞争中胜过另一种货币,唯一的方式就是提高货币的收益来吸引人们购买这种货币。正如我们在现实中所观察到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香港购物时,人民币一般是拒收的;而在2007年后,人民币逐渐贵过港币,内地游客也可以拿着人民币畅游香港了,并且香港民众开始储备人民币而获取升值收益。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比特币不是政府发行的货币,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其信用程度远远低于法定数字货币,在面对法定货币的竞争时,必须有更高的收益才能获取普通民众的认同,否则,民众根本不会把自己手中的法定货币兑换为比特币。正如我们所见证的,在过去的2017年里,随着比特币的价格一路高涨,从2017年初的1,000美元疯长到2017年末的18,000美元,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在这一年中也有更多的商店和个人接受比特币付款。

但是,正如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不兑现的纸币缺少锚定。因此货币不再像以前稳定一样;比特币由于缺少锚定,更重要的是没有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要想替代主权货币成为流通货币必须要有更高的收益,而这种高收益的背后却隐含着高风险和高波动性,而价值的稳定性却是成为货币必不可少的要素。

这正是比特币在通向货币之路时最大的难题,我把它称之为哈耶克难题:由于天生的缺陷,比特币想成为受主流市场认可的货币,必须要有更高的收益,而这种高收益背后却是更大的波动性,而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特征却排斥这种高波动性。

这一两难问题并不意味着比特币不能成为主流货币,比如比特币在早期通过高收益吸引大量信徒,当比特币在人群中的接受程度达到一定阶段:人们抛弃比特币换用其他货币需要巨额成本时,比特币就不需要高收益来吸引更多的用户,从而趋于稳定,这也并非不可能。因此,比特币能不能跨过这道难题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转载声明:本文 由CoinON抓取收录,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CoinON资讯立场,CoinON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若以此作为投资依据,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19年3月7日 下午9:02
下一篇 2019年3月7日 下午10:01

相关推荐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星期四 2019-03-07 21:03:04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摘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冲击了现有的货币体系,旧有的理论已经很难解释新的货币现象,本文重新讨论分析了货币的本质问题,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共识”,该理论共包含三个核心论点:

(1)货币竞争:货币的发展史其实也是货币的竞争史,最终旧货币败给了新货币,私人货币败给了法定货币,而主权货币之间的竞争导致一些国家或区域的货币成为世界货币;

(2)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共识:货币信用的背后是对货币的信心,而信心来源于人们对该货币达成了一种“共识”:人们都认可并接受这种货币,从而保证了自己手中的货币不会成为一堆废纸,并可以进行交易。从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二战后德国的香烟货币讨论可以发现,以政府信用担保的货币只能加强共识,并不能创立共识,对货币达成的共识来源于历史习俗、生产劳动、自然环境、生活经验、技术进步、特定事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同货币之间的竞争是货币的旧有共识被新共识所取代,从而完成了新旧货币的更替;

(3)货币的共识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由一种抽象或具体的符号所形成的价值单位,比如电脑上的一串字符、实物商品等;二是存在一个账本体系,这套账本不仅仅可以用来记账,而且可以将自己账户上的资产或负债转移到第三方账户,即这套账本可以用来进行清结算。区块链技术正好能提供这两个基本要素,因此能运用区块链技术产生数字货币。

比特币在通向货币之路时存在一个最大的难题即哈耶克难题由于天生的缺陷,比特币想成为受主流市场认可的货币,必须要有更高的收益,而这种高收益背后却是更大的波动性,而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特征却排斥这种高波动性。

风险提示:数字货币具有高风险性,区块链技术处于发展早期尚不成熟,政策监管态度不明。

报告正文

1. 导论

比特币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是否有货币属性的争议,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曾下发文件把比特币定义为一种虚拟商品,但随着2017年以来比特币价格的突飞猛进和泡沫的迅速破灭,这一问题又重新火热起来。在货币越来越走向虚拟化的今天,研究者在分析加密数字货币时往往忽略两个问题:一是如果仅仅从传统货币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那么在分析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正如在金本位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当前如此众多的货币政策工具;二是必须重新探讨“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从最早的“货币金属论”到“一般等价物”再到现阶段的“流动性”、“信用”,人们对货币本质的讨论一直跟随着时代在变化,抛开货币的本质问题而谈加密数字货币的性质只是空中楼阁。

2.  货币的本质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随处可见,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在几个世纪前,黄金和白银被当作货币时,人们普遍认为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所谓“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实际上最早追溯至上古时期,每一种货币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某种商品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国古代充当货币的贝壳、布帛等,之后由金属商品取代了自然商品充当货币。然而在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窗口,即终止把境外美元按照每盎司35美元的固定价格兑换成黄金开始,货币就与实物商品脱钩了——纯粹的纸币实际上一文不值;而在最近的二十年以来,货币越来越数字化了,货币逐渐成为了一种记账货币—— 一串只存在于电脑与手机屏幕中的数字。

因此货币好像不仅仅是由一种“特殊的商品”来充当的一般等价物,也有经济学家把货币理解成是市场交易的媒介,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主要是用来协助交易的,并据此推出货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数字货币。

然而这种理解仅仅是从货币的功能出发,对货币进行了表面上的描述,却无法解释一些基本问题:人们为什么要接受中央银行发行的白纸作为交易的偿付工具,而不是某个人发行的白纸?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弗里德曼介绍了雅浦岛石币,雅浦岛上的货币是一些几千斤重的石轮,称为费币,当遇到交易时,居民并不需要将这些笨重的石币搬来搬去,而是在上作标记表示所有权已经易手,而石币仍然躺在原先拥有者的家里。而《货币野史》的作者菲利克斯•马汀由此认为:货币其实是一套由信用账目和清算体系所构成的机制,而所谓的黄金、纸币等只不过用来进行交易和记账的表征(Token)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因此,货币是一种信用机制,一种可以实现商品交换的保证或信用,而不是货币材料本身。考察整个货币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在早期的实物货币形态中,由于货币本身就具有价值,可以由货币“予以承保”,这可以说是货币本身的信用使得人们愿意接受实物商品作为货币用于支付;而到了纸币时代,货币由政府统一发行,而其根本的经济基础是政府税收和支出。货币的信用为政府的公信力,“法定货币”意味着政府将接受纸币偿还债务和缴纳税款,然而为什么在私人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易时仍然会接受这些纸币呢?弗里德曼认为这是因为人们相信其他人也会接受这些纸币,这些纸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们认为他们一定有价值,这就是著名的仙子效应(Tinkerbell Effect)。

那么人们为什么认为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具有价值呢?这种观念是凭空产生的吗?显然不是。那么是来源于政府信用的保障吗?如果是的话,那么本国民众在交易时为什么只接受人民币,而几乎不接受越南盾或者墨西哥比索?尽管这些货币的政府信誉情况依然良好。是政府强制使用本国货币的禁令导致的吗?那为什么本国的一些交易会私下接受美元或欧元?

如果我们再深入下去,会发现货币本质是一种“共识”。实际上,货币信用的背后是对货币的信心,而信心来源于人们对该货币达成了一种“共识”:人们都认可并接受这种货币,从而保证了自己手中的货币不会成为一堆废纸,并可以进行交易。

本国居民之所以愿意使用本国货币以及少许的美元、欧元等是因为人们对此都达成了“共识”——在交易时都认可并且接受这种货币,而不使用一些小国的货币是因为人们对此并未达成“共识”,导致在使用时会遇到不接受等障碍,因此,正是“共识”给予人们信心来使用这些货币。

从雅浦岛石币,以及弗里德曼、马汀等人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货币的共识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由一种抽象或具体的符号所形成的价值单位,比如电脑上的一串字符、实物商品等;二是存在一个账本体系,这套账本不仅仅可以用来记账,而且可以将自己账户上的资产或负债转移到第三方账户,即这套账本可以用来进行清结算。一套货币系统能正常运行,必须就这两个基本要素达成共识。

正如沃尔特·白芝浩在《Lombard Street》一文中所言,“信用是可以增强的力量,但却不能被创立”,从整个货币发展史来看,对货币达成的共识来源于历史习俗、生产劳动、自然环境、生活经验、技术进步、特定事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随着使用某种物品作为货币习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某种事物是货币、具有多少价值、记账以及清结算方式”等具有货币内容的共识观点,从而完成了新旧货币的更替。

由于长久以来一直是政府垄断发行货币,使人们产生了发行货币是政府特权的印象。实际上,以政府信用担保的货币只是加强共识,并不能创立共识,货币的更换被替代只是共识的变化过程——旧的共识逐渐被新的共识所取代,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不是凭空创造一个新共识。

弗里德曼曾在《货币的祸害》一书中介绍了几个案例,我们依然可以拿来证明上述结论。第一个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政府发行了新货币,但直到1924年,即苏维埃政府成立的七年后,市场上仍然存在沙皇时代的纸卢布。这是因为一些人还心存幻想,认为沙皇会卷土重来,因此,这些沙皇卢布依然被认可为替代货币。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另外一个案例是在二战后德国的情况。当时在1950年德国马克纸币再次成为统一的流通媒介,弗里德曼作为主管马歇尔计划的政府顾问前往德国,但弗里德曼在一个加油站加油时身上恰巧没有带德国马克,但帮他加油的德国妇女却愿意接受弗里德曼在法国购买的香烟,尽管弗里德曼在法国的美军小卖部购买一条香烟只花了一美元,但对于那个德国妇女而言,这一条香烟却价值4美元,并能换来加满的官价汽油。正如弗里德曼所言,外国人常常感到惊讶,认为德国人喜欢香烟,并愿意以高价购买,但对于德国人而言,这些烟不是用来抽的,而是用来进行交易的。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货币现象更能说明这种问题:在1971年前,用美元可以兑换黄金,黄金是货真价实的;而在1971年之后,美元不能兑换黄金,其基础是政府的税收和支出;从客观角度看在1971年前美元的信用程度显然更好,因为在1971年后你不一定能用35美元换取和以前一样数量的黄金。但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美元作为国际主要的支付、结算工具已经深入人心,国际的大宗商品货物都用美元计价,因此人们达成了共识——人们承认并接受美元作为国际主要货币。

3.   比特币的货币属性争议

目前学界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是否属于货币存在很大的争议。在讨论该问题时,通常会遇到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认为比特币没有价值,所以不是货币。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在上文中我们探讨了货币的本质,价值是一种很抽象的描述,特别是在不兑换的纸币作为货币的当下,纸币与黄金脱钩,货币的价值只存在于人类的观念中——人们相信政府将接受这些实际上一文不值的纸币来清偿债务或支付税收,在仙子效应下,人人都相信这些纸币具有价值。

因此,实际上货币价值还是人们的一种共识,而政府的信用担保以及强制流通的措施增强了这种共识(正如你不会接受以小国政府担保发行的货币一样,政府只能增强共识,不能创造共识)。当然,共识还受历史习俗、生产劳动、生活经验、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特定事件等因素的影响,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历史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变化的。这正如弗里德曼所言:“这种统一和被广泛接受的交易媒介能否延续下来,取决于约定俗成的惯例:我们整个货币体系的存在依赖于人们之间的共同约定,从某种角度看,这与虚无并无两样”。

那么比特币有没有价值呢?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这取决于人们的共识。正如仙子效应所反映的那样:当人们相信其他人也会接受比特币,人人都认为它有一定价值的时候,那么比特币就一定有价值。而人们没有对比特币达成共识,不相信其他人会接受比特币时,认为比特币只不过是网络上的一串字符(事实上确实如此),那么比特币就没有价值。因此,与其纠结于比特币是否具有价值,还不如深入研究人们是否会对“比特币是货币”达成共识。从当前的现实情况看,比特币正在处于共识的形成期,最终是否能达成共识还是未知数,不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使用比特币,但其高风险和波动性会阻碍人们进一步的持有并使用它作为交易。关于比特币的高风险和波动性问题下面还会再讨论。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市场经济需要信用交易,需要使用信用货币,而比特币属于商品(代用)货币,不适应与现代市场经济,因此不能作为货币使用。其实如果仔细阅读中本聪关于比特币的论文 《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可以发现加密数字货币是网络上的M0货币,即在网络上流通的现金;而当前的其他电子支付货币其实是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体系之内的货币(多为活期存款或某种市场基金,属于M1或M2的范畴),这类货币是银行的负债,即信用货币。正如我们在前文中介绍的,区块链技术能实现去中心化的交易,而当前的电子支付货币其实是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中心的中心化交易。M1和M2是在M0的基础上形成的,只要有更多的人对比特币产生认可,那么就可以发行基于比特币的信用债务,在没有更多的人认可比特币前来谈论以比特币为基础发行的信用债务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一些数字货币交易所已经开展融资融币业务,目前也出现了部分数字货币贷款业务。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当然,目前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由于比特币总量是固定的,根据货币数量流通公式可知,伴随着经济增长,实际产量的上升,会出现物价的下跌,而物价的下跌又会导致产出减少,继而减少需求和工资水平,最终形成螺旋形通缩,所以比特币是一种通缩型货币。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却没认识到比特币实际上是代码,而代码是可以修改的。实际上,只要比特币社区能达成共识,通过硬分叉即能将比特币的数量上限改为无穷大。比如另一个重要的加密数字货币——以太坊,在2016年由于黑客攻击,导致以太坊社区产生分歧,以太坊发生了硬分叉,出现以太坊(ETH)和以太经典(ETC)两款加密数字货币,而以太坊保持原来的发币方式——通胀率缩减的发行机制,没有总量上限;但以太经典却重新修改了代码变成了总量固定加密数字货币。

比特币究竟是不是货币,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共识在逐步形成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在交易时认可比特币。比如在9年前的2010年,你用比特币去购买商品,肯定没有人愿意接受;但是在2019年的今天,一些国家比如日本已经取消了比特币的消费税,并发放比特币的交易牌照,承认了比特币的交易合法性,出现了比特币ATM机。目前全球越来越多人关注并购买比特币,越来越多的商店支持比特币付款。如果这些人不认可比特币,那么在交易时会接受它吗?

正如哈耶克所言,货币的发行从来不是政府垄断的特权,只是由于政府长时间的垄断而使民众有了此印象。从货币发展史的角度看,货币的演变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不同货币之间的竞争过程:金属货币与纸币之间的竞争、私人货币与官方货币的竞争、主权货币与世界货币的竞争,最终由更具优势的一方获胜并形成共识,为众人所接受。货币从黄金向纸币的演变,17世纪英国的银行券向英镑的演变,二战以后部分发展中国家货币的美元化,以及当前比特币凭借其伪匿名性、总量固定、网络化的优势挑战当前货币体系的现象无一不是上述竞争的体现。

因此,目前,比特币还未受主流市场认可,还不是货币,但却在走向货币的路上,并初步具有了一些货币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这比特币最终一定成为货币,其最致命的缺陷是价格的高波动性。货币必须具有价值尺度的特征(计量单位),但比特币想成为货币,其价格的高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这一两难困境可以称之为“哈耶克难题”。

4.   哈耶克难题

众多比特币的信仰者和布道者都喜欢引用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理论作为比特币成为主流货币的理论支柱。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在过去种种的不稳定,其实是因为市场上最重要的自我调节成分——货币,被政府控制而没有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因此哈耶克主张货币不应该由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和控制,而是允许私人(银行)发行竞争性的货币。在市场竞争中,只有质量高、价值稳定的货币才会形成对这一货币的需求,而低质量的货币将被淘汰。因此任何一个货币发行者都会保证货币的高质量和购买力的稳定性,而购买力的稳定性意味着没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然而,哈耶克在考虑货币的市场竞争时,只考虑到了货币的质量稳定问题,却没有考虑到替换货币时的成本问题,这种成本通常来自于粘性成本(民众需要更换并重新适应新货币的成本)以及货币兑换的损失成本。因此当两种货币的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一种货币想要在竞争中胜过另一种货币,唯一的方式就是提高货币的收益来吸引人们购买这种货币。正如我们在现实中所观察到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香港购物时,人民币一般是拒收的;而在2007年后,人民币逐渐贵过港币,内地游客也可以拿着人民币畅游香港了,并且香港民众开始储备人民币而获取升值收益。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比特币不是政府发行的货币,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其信用程度远远低于法定数字货币,在面对法定货币的竞争时,必须有更高的收益才能获取普通民众的认同,否则,民众根本不会把自己手中的法定货币兑换为比特币。正如我们所见证的,在过去的2017年里,随着比特币的价格一路高涨,从2017年初的1,000美元疯长到2017年末的18,000美元,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在这一年中也有更多的商店和个人接受比特币付款。

但是,正如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不兑现的纸币缺少锚定。因此货币不再像以前稳定一样;比特币由于缺少锚定,更重要的是没有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要想替代主权货币成为流通货币必须要有更高的收益,而这种高收益的背后却隐含着高风险和高波动性,而价值的稳定性却是成为货币必不可少的要素。

这正是比特币在通向货币之路时最大的难题,我把它称之为哈耶克难题:由于天生的缺陷,比特币想成为受主流市场认可的货币,必须要有更高的收益,而这种高收益背后却是更大的波动性,而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特征却排斥这种高波动性。

这一两难问题并不意味着比特币不能成为主流货币,比如比特币在早期通过高收益吸引大量信徒,当比特币在人群中的接受程度达到一定阶段:人们抛弃比特币换用其他货币需要巨额成本时,比特币就不需要高收益来吸引更多的用户,从而趋于稳定,这也并非不可能。因此,比特币能不能跨过这道难题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