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 一文带你理解央行数字货币:基于全新流通技术的数字现金

央行准备研究推出的,并不是数字货币!

今日推荐 | 一文带你理解央行数字货币:基于全新流通技术的数字现金

为了后续的讨论不发生指鹿为马之事,一开始有必要先厘清几个概念。

先是电子货币与电子现金。这是两个非常古老的名词,近年几乎绝迹于江湖,我本科论文写的就是金融电子化,后来把论文中涉及电子货币的部分修改完善发表在《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上,题为《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与监管策略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可从期刊找。

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与监管策略研究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今日推荐 | 一文带你理解央行数字货币:基于全新流通技术的数字现金

从当时主流的观点来看,电子货币也未取得较为公认的定义,内涵较广,最广义的定义(Kobrin,1997)包括三大类:(1)电子借记与贷记系统;(2)智能卡;(3)真正的数字现金。

第一类就是我们现在已习以为常的基于各种银行、非银行账户系统的电子支付,比如直接在商户的POS机上刷银行卡、绑定银行卡的支付公司快捷支付以及从支付公司账户的支付,这类支付本质上仍然是存款的转移,不是新型货币,只是新型的接入存款账户和完成支付的手段,是账户接入、划款手段的电子化。

因此,狭义的电子货币定义(欧洲中央银行,1998;国际清算银行,2004)排除了这种基于账户的电子支付,仅指后两类:智能卡、数字现金。

后两类,便是常用定义的电子货币,首先要明确,它不是银行或非银行机构的存款账户,而是“现金”,和纸币是一个性质的,归类为M0。既然是电子信号存储的,那么就这种现金就没法拿在手上,而是得储备于电子存储设备中。存储设备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专用的智能卡,二是直接存储存在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现在主要是智能手机)中。

智能卡存储电子货币,在我国应用不多,银联、银行曾经推出过类似的卡产品,但未见普及。这种产品涉及“圈存”的动作,即从银行账户中把钱取出来,存入这卡智能卡中。这样,现金就以不记名的形式存储于智能卡中,可以插卡脱机交易。

可见,这智能卡和银行卡完全是两码事,银行卡的卡片里面不存储货币,银行卡只是作为我们联机接入银行账户的技术手段而已,我们的钱是存在银行的金库里,并不存储于卡片中(所以银行卡丢了没事,重办一张即可)。而智能卡电子现金,钱就存在这张卡片里面(技术原理类似交通卡,但交通卡不被视为智能卡货币,因为是单用途的,因此是地铁公司的预收款),所以智能卡可别丢了,卡丢了钱就丢了。这一交易方式不流行的原因很多,包括设备复杂、圈存麻烦等,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不如联机的银行卡来得方便。

而直接存储于电脑设备中的电子货币,才是真正意义的数字现金。比如,在网上买东西,可以直接把数字现金发送给卖方,以完成支付,这和银行存款转账一样,完全电子化,电子支付,听起来就很方便。

但很明显,电子现金,不管是智能卡,还是存在电脑里的真正的数字现金,都存在一些风险,比如可能会被复制。如果加密算法被破解,不法分子把以电子信号形式存储的电子现金复制了几份,它的财富就可以翻倍增长了,或称“双付”(又称“双花”,double spending)风险,即一笔现金复制了后,可以用来支付两次。

这可比假钞还严重,假钞是假的,这复制出来的数字现金却全都是真的。因此,考虑到潜在的双付风险,并且联机电子支付已很方便,因此,数字现金在各国均不成气候,基于账户的电子支付则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推动下,发展迅猛,人们已经几乎忘记了数字现金的尝试。

到此,大家可注意到一点,就是上面所有的努力,都未突破现行的货币体系,即央行统一发行货币,央行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银行再向民众投放广义货币,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其实是同一种货币,就是本国的主权货币,比如我国是人民币。上面涉及的智能卡里的电子货币、电子设备里的数字现金,它都是各国的主权货币,只是换了存在形式,是主权货币的电子化,并不是一种新的货币。

大概就前几年,比特币的出现,使一种不同于各国主权货币的全新货币出现。比特币基于区区块链技术,不存在单一发行人,将所有交易记录于全网各结点,难以篡改。比特币还通过限制未来的发行总量的方式,希望控制其发行量,保持币值。但恰恰这一善意的心愿,使其偏离了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欠条”,是“账”,不是“物”,货币的总量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起落而增减的,它不应该是固定的总量。因此,比特币从定义上就偏离了货币的本质,更像是贵金属,因此称之为“数字黄金”更合适。

切记,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黄金不是货币,这一点跟旧时的情况不同。

这种完全不同于原有主权货币的新型数字化的货币,被称为数字货币。很显然,各国掌握了货币发行权的央行们,不会欢迎这种旨在剥夺他们货币发行权的新东西。因此,很自然的推论是,央行们准备研究推出的,并不是数字货币,而是前面讲的数字现金,虽然它迎合大众,也称之为数字货币。

数字现金并不是新鲜事物,前文已述,人们很早前就开始研究这个东西了。但是,一直没很好的实施推出,有各种原因,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安全考虑,完全以数字信号形式存在的现金,有被复制从而导致双付的风险,如若这一风险爆发,就会发生严重通胀,这一货币就报废了。因此,双付风险太大,需要很强的技术安全保证。

但是,比特币虽然本身已偏离了货币的本质,但区域链技术的引进,却使控制双花风险成为了可能。区块链的应用,使得全网能够识别惟一交易,因此基本消除了数字现金被非法复制的风险,流通的安全性大幅提高。然后,加入智能合约的功能,增加一些交易的个性化功能,也能有助于货币流通与交易成本的下降,支付环节的服务水平提升。

因此,我们认为,央行研发的正是一种运用了全新流通技术的数字现金,而非独立于人民币的数字货币。

转载声明:本文 由CoinON抓取收录,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CoinON资讯立场,CoinON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若以此作为投资依据,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19年9月29日 上午10:54
下一篇 2019年9月29日 上午10:54

相关推荐

今日推荐 | 一文带你理解央行数字货币:基于全新流通技术的数字现金

星期日 2019-09-29 10:54:40

今日推荐 | 一文带你理解央行数字货币:基于全新流通技术的数字现金

为了后续的讨论不发生指鹿为马之事,一开始有必要先厘清几个概念。

先是电子货币与电子现金。这是两个非常古老的名词,近年几乎绝迹于江湖,我本科论文写的就是金融电子化,后来把论文中涉及电子货币的部分修改完善发表在《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上,题为《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与监管策略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可从期刊找。

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与监管策略研究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今日推荐 | 一文带你理解央行数字货币:基于全新流通技术的数字现金

从当时主流的观点来看,电子货币也未取得较为公认的定义,内涵较广,最广义的定义(Kobrin,1997)包括三大类:(1)电子借记与贷记系统;(2)智能卡;(3)真正的数字现金。

第一类就是我们现在已习以为常的基于各种银行、非银行账户系统的电子支付,比如直接在商户的POS机上刷银行卡、绑定银行卡的支付公司快捷支付以及从支付公司账户的支付,这类支付本质上仍然是存款的转移,不是新型货币,只是新型的接入存款账户和完成支付的手段,是账户接入、划款手段的电子化。

因此,狭义的电子货币定义(欧洲中央银行,1998;国际清算银行,2004)排除了这种基于账户的电子支付,仅指后两类:智能卡、数字现金。

后两类,便是常用定义的电子货币,首先要明确,它不是银行或非银行机构的存款账户,而是“现金”,和纸币是一个性质的,归类为M0。既然是电子信号存储的,那么就这种现金就没法拿在手上,而是得储备于电子存储设备中。存储设备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专用的智能卡,二是直接存储存在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现在主要是智能手机)中。

智能卡存储电子货币,在我国应用不多,银联、银行曾经推出过类似的卡产品,但未见普及。这种产品涉及“圈存”的动作,即从银行账户中把钱取出来,存入这卡智能卡中。这样,现金就以不记名的形式存储于智能卡中,可以插卡脱机交易。

可见,这智能卡和银行卡完全是两码事,银行卡的卡片里面不存储货币,银行卡只是作为我们联机接入银行账户的技术手段而已,我们的钱是存在银行的金库里,并不存储于卡片中(所以银行卡丢了没事,重办一张即可)。而智能卡电子现金,钱就存在这张卡片里面(技术原理类似交通卡,但交通卡不被视为智能卡货币,因为是单用途的,因此是地铁公司的预收款),所以智能卡可别丢了,卡丢了钱就丢了。这一交易方式不流行的原因很多,包括设备复杂、圈存麻烦等,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不如联机的银行卡来得方便。

而直接存储于电脑设备中的电子货币,才是真正意义的数字现金。比如,在网上买东西,可以直接把数字现金发送给卖方,以完成支付,这和银行存款转账一样,完全电子化,电子支付,听起来就很方便。

但很明显,电子现金,不管是智能卡,还是存在电脑里的真正的数字现金,都存在一些风险,比如可能会被复制。如果加密算法被破解,不法分子把以电子信号形式存储的电子现金复制了几份,它的财富就可以翻倍增长了,或称“双付”(又称“双花”,double spending)风险,即一笔现金复制了后,可以用来支付两次。

这可比假钞还严重,假钞是假的,这复制出来的数字现金却全都是真的。因此,考虑到潜在的双付风险,并且联机电子支付已很方便,因此,数字现金在各国均不成气候,基于账户的电子支付则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推动下,发展迅猛,人们已经几乎忘记了数字现金的尝试。

到此,大家可注意到一点,就是上面所有的努力,都未突破现行的货币体系,即央行统一发行货币,央行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银行再向民众投放广义货币,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其实是同一种货币,就是本国的主权货币,比如我国是人民币。上面涉及的智能卡里的电子货币、电子设备里的数字现金,它都是各国的主权货币,只是换了存在形式,是主权货币的电子化,并不是一种新的货币。

大概就前几年,比特币的出现,使一种不同于各国主权货币的全新货币出现。比特币基于区区块链技术,不存在单一发行人,将所有交易记录于全网各结点,难以篡改。比特币还通过限制未来的发行总量的方式,希望控制其发行量,保持币值。但恰恰这一善意的心愿,使其偏离了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欠条”,是“账”,不是“物”,货币的总量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起落而增减的,它不应该是固定的总量。因此,比特币从定义上就偏离了货币的本质,更像是贵金属,因此称之为“数字黄金”更合适。

切记,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黄金不是货币,这一点跟旧时的情况不同。

这种完全不同于原有主权货币的新型数字化的货币,被称为数字货币。很显然,各国掌握了货币发行权的央行们,不会欢迎这种旨在剥夺他们货币发行权的新东西。因此,很自然的推论是,央行们准备研究推出的,并不是数字货币,而是前面讲的数字现金,虽然它迎合大众,也称之为数字货币。

数字现金并不是新鲜事物,前文已述,人们很早前就开始研究这个东西了。但是,一直没很好的实施推出,有各种原因,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安全考虑,完全以数字信号形式存在的现金,有被复制从而导致双付的风险,如若这一风险爆发,就会发生严重通胀,这一货币就报废了。因此,双付风险太大,需要很强的技术安全保证。

但是,比特币虽然本身已偏离了货币的本质,但区域链技术的引进,却使控制双花风险成为了可能。区块链的应用,使得全网能够识别惟一交易,因此基本消除了数字现金被非法复制的风险,流通的安全性大幅提高。然后,加入智能合约的功能,增加一些交易的个性化功能,也能有助于货币流通与交易成本的下降,支付环节的服务水平提升。

因此,我们认为,央行研发的正是一种运用了全新流通技术的数字现金,而非独立于人民币的数字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