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项目通证总量、发行方式的差异浅析

通证总量固定,定期减半发行的项目并不多,比特币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一、前言

区块链行业流行一种说法,说如果传统的资产是固态、液态的话,那么通证应该是气态的,一方面通证的交易、流通效率非常高,另外一方面通证的发行方式也非常灵活。

目前,通证在总量和发行方式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创新,本文算是对不同类型的通证模型的简单梳理。根据通证总量是否固定以及通证的发放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二、固定总量,减半发放

通证总量固定,定期减半发行的项目并不多,比特币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比特币当然是一个天才的构想,它除了有非常宏大的架构之外,还有非常多小的细节设计,这些细节都很值得细细研究,比如每四年减半这个小设定就非常有意思。

每四年减半什么意思呢?即每隔四年,单个区块被挖掘出来之后生成的比特币奖励减少一半。从技术角度来说,减半时间并不是严格的四年,而且指具体的区块高度。

这个小小的设定,成了数字货币行业里最令人遐想的关键点。直到今天,整个数字货币业内人对比特币最大的期待,就是期待这一天赶快到来,因为这一天的到来,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比特币的币价会飙升,甚至有可能带来数字货币行业的牛市。比特币的挖矿是价格决定成本,成本反作用于价格,如果比特币奖励数量减半,那么对应着矿工付出同等算力所获得的收益减半,这就要求比特币的价格上必须有所反应,才能对冲掉币数量减少的影响。

有很多人说比特币带来的是一种通缩经济,也是跟这个设定有关。通缩一方面是指总量有限,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越挖越少,这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货币超发越来越多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个问题,中本聪早期在论坛活动的时候有专门谈到过,按他的说法,每四年一减半其实只是一种简单的算法。在他心目中,比特币就像现实生活当中的黄金一样,应该是一种总量有限,越开采越少的东西,但是没有一个非常好的算法来表达这个越开采越少的状态,所以就简单的采用了每四年减半的算法。

四年一减半这个看似简单的设定成了比特币乃至整个数字货币行业的活力之源,成了每四年一次的狂欢。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想想,如果没有这个设定,比特币今天的发展会怎么样?比如说,比特币仍然是固定总量2100万枚,但是却不减半,而是整个生命周期里面平均的开采出来的话会怎么样?

我们先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先去看一看我个人认为的比特币发展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

第一个时刻,是外国某程序员用几万枚比特币买一份披萨的这个时刻,后来人们还为它设立了披萨节,为什么这一天有意义呢?因为这是比特币第1次拥有价格。

第二个时刻,是比特币突破价格突破1美元的时候,在那之前比特币只是在极客圈子里面流行,根本没有进入大众视野。但是比特币价格突破1美元之后,人们突然发现这个东西好像跟美元一样,是真正值钱的东西,一枚比特币就可以换算成一美元,这是比特币第1次在人们心目当中与美元有了同等的价格锚定(比如,李笑来就是那个时候接触到比特币的)。

第三个时刻,就是每一轮的牛市,尤其是最近2017年底的牛市。每一轮牛市,比特币价格都会飙涨,这些飙升的价格刺激了人们的肾上腺刺激了,吸引全社会的注意力,为比特币带来源源不断的关注。

如果你仔细去看的话,所有比特币发展历史上的这些重要时刻都跟价格有关,这其实很正常,因为比特币是同时兼具货币属性和投资属性的,要想吸引人们的注意,除了用途更广生态更丰富之外,还要有更多的价格波动元素,而减半的设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诱发价格波动的元素

像比特币这种固定总量且减半发放的模式,好处是很明显的,它相当于对整个系统施加一个外力,利用规则打乱供需平衡,促使底层经济模型发生变化,使得整个系统更加有活力,而比特币也确实得益于这个系统。

但是不足的地方就在于,这种模型如果要想成立,很重要的一个点在于它的价格必须要长久的维持增长的趋势,一旦面临减半的时候价格没有增长,那么整个经济模型可能会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都可能遭受破坏。

但是现实生活当中,很少有项目能够像比特币一样维持价格的长期上涨,也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风险,使得只有比特币敢于用这种模式,其它项目难以模仿。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一些变形,比如那些没有采用工作量证明的项目,他们也可以采用固定总量、减半发放的模式。这个时候通证价格的变化就与底层的挖矿成本收益分析无关了,反而有点类似于现实商业当中LV、香奈儿这些奢侈品的数量控制,有点类似于保时捷、法拉利的限量款的意义了,仅仅是稀缺的作用而已。

三、固定总量,一次发行

目前大部分项目的通证都是采用的固定总量,并且一次发放的模型。

固定总量、一次发放的模式是最传统的金融形式,比如说我们在传统的股票里,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比如增发、销毁、回购之类的,总量一般就是固定的。

固定总量、一次发放最大的优点是方便于理解,因为它跟传统金融模式非常的相似,而且通过单币的价格变化可以反映出价值的变化。

但是固定总量不好的地方在于:传统的股票是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价格就是会上下波动,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人们已经默认接受了这一点。但是在区块链行业很多通证代表的是使用权,也就是说这些币是拿来用的,对于一个经常需要使用的东西,如果价格上下波动幅度过大的话,对于使用者是非常不友好的。

但是,只要总量是固定的,那么通证的价格就一定会上下波动,这是必然的,而且长久来看波动幅度不会低,这样的话就不利于业务的开展。

而且,很多区块链项目是开源的,需要大量生态方共同参与建设,对于生态方需要有足够的大激励和足够持久的激励,就比如ETH这种挖矿类的项目,对于参与ETH挖矿的节点,在项目手续费没有做起来之前,只能靠源源不断的通证发放来维持激励。

如果固定通证发行总量并且一次性发放完成,那么后续对生态方激励的来源于哪里就成了一个问题,如何设计经济模型,平衡各方的经济利益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不固定总量的通胀模式

除了以上两种固定总量的通证发行模式之外,还有一种不固定总量的通胀模式,比如说很多Staking的项目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

不固定总量的通胀模式,最大的好处是方便协调生态方的利益,可以持续的给生态方足够大的激励,项目持续多久,对生态方的激励就可以持续多久。这样可以形成与生态方的深度衔接,这种通胀模式的经济模型与区块链业务模式比较契合,这是优势。

但是,这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目前大部分的Staking的项目都有增发机制,代币的增发率一般是在3%~6%之间,一般不会低于3%,也不会高于6%。单看3%、6%在某一年里可能不是很多,但是如果把时间尺度拉长,这个增发按复利计算的,增发的数量其实是很恐怖的。

如果某个区块链项目初始发行的1亿枚Token,按6%的增发率,那么30年之后,通证的总数将变成5.7亿枚,相较于初始发行,数量翻了将近6倍。这也就意味着,项目本身的价值必须得在30年当中提高6倍,才能抵消这个增发带来的通胀影响,如果没有跑赢这个数字,那么这个币就是在不断贬值的。

而在传统商业当中,绝大部分的项目存续时间其实都在3年以内,好一点的项目可能3~5年,很少有能够超过10年的,能够存在30年的企业,基本上都成了极品,相信这个大数据的样本放到区块链当中,依然不会变化。

也就是说在不增发的模式下,很多公司都没有办法长时间创造价值,而在这种时间尺度拉长之后,尤其在大量增发的前提下,还能够创造增量价值的更是少数,难度更是成倍的增加。更何况大部分项目的Staking都没有约定结束时间,不是说限定期限30年之后就结束了,而且大部分区块链公链项目都是以底层协议形式存在,都有一个特点:一旦启动,就不会停机。

也就是说,有很多公链项目甚至有可能会持续100年以上,如果有一个项目真的能够存续100年,你知道原来的1亿变成了多少个吗?变成了340亿,而且持续的时间越久,复利的效果就越明显,越往后增发的就越多。那么在这么高的通胀率之下,我很难想象有哪一个公司,即使是能够活100年的像可口可乐这一类的极品公司,长期来看,也难以创造单币的增量价值。如果连可口可乐这种极品公司,都没办法保持长时间创造单币增量价值的话,那么基本上也就意味着没有一个公司可以做到。

如果一种模式,长久看来,单币的价值总是在不断的减少,而且时间越久减少的就越多,那么我们需要怀疑的是这种模式在初始设计上是否合理?

我接触过几个项目方,他们在初始设计通证模型的时候都有设置通胀,但是后来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都取消了通胀机制,都改成了固定总量一次发放,可能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所有的制度都是有利有弊,这种通胀模式只要控制好通胀率,也是有一定优势的,这也很多项目愿意采用这种模式的原因。

五、结语

当然了,还有一些其它的模式,比如说通缩模式,通过销毁的方式来实现总量减少,但大多也只是销毁到一定的固定总量就停止了,不再进一步销毁了,并不是真正的通缩到零的无限通缩模式,可以理解为某种固定总量模式的变形,本质上仍然是固定总量模式。

可以总结如下:

1、固定总量,减半发行——优点:外力迫使底层经济模型变化,产生价格波动,有活力;缺点:价格必须维持长期上升趋势。

2、固定总量,一次发放——优点:与传统金融模式相同,便于理解;缺点:经济模型难以匹配区块链的开源业务模式,难以维持对生态方的长久激励。

3、通胀模式——优点:弹性最好,参数设置好的话,经济模型与业务匹配度最高。缺点:通胀模型会稀释持有者手中通证的价值。

4、通缩模式——目前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通缩模式,可以理解为固定总量模式的变形。

转载声明:本文 由CoinON抓取收录,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CoinON资讯立场,CoinON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若以此作为投资依据,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19年11月27日 下午4:44
下一篇 2019年11月27日 下午4:44

相关推荐

不同项目通证总量、发行方式的差异浅析

星期三 2019-11-27 16:44:32

一、前言

区块链行业流行一种说法,说如果传统的资产是固态、液态的话,那么通证应该是气态的,一方面通证的交易、流通效率非常高,另外一方面通证的发行方式也非常灵活。

目前,通证在总量和发行方式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多创新,本文算是对不同类型的通证模型的简单梳理。根据通证总量是否固定以及通证的发放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二、固定总量,减半发放

通证总量固定,定期减半发行的项目并不多,比特币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比特币当然是一个天才的构想,它除了有非常宏大的架构之外,还有非常多小的细节设计,这些细节都很值得细细研究,比如每四年减半这个小设定就非常有意思。

每四年减半什么意思呢?即每隔四年,单个区块被挖掘出来之后生成的比特币奖励减少一半。从技术角度来说,减半时间并不是严格的四年,而且指具体的区块高度。

这个小小的设定,成了数字货币行业里最令人遐想的关键点。直到今天,整个数字货币业内人对比特币最大的期待,就是期待这一天赶快到来,因为这一天的到来,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比特币的币价会飙升,甚至有可能带来数字货币行业的牛市。比特币的挖矿是价格决定成本,成本反作用于价格,如果比特币奖励数量减半,那么对应着矿工付出同等算力所获得的收益减半,这就要求比特币的价格上必须有所反应,才能对冲掉币数量减少的影响。

有很多人说比特币带来的是一种通缩经济,也是跟这个设定有关。通缩一方面是指总量有限,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越挖越少,这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货币超发越来越多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个问题,中本聪早期在论坛活动的时候有专门谈到过,按他的说法,每四年一减半其实只是一种简单的算法。在他心目中,比特币就像现实生活当中的黄金一样,应该是一种总量有限,越开采越少的东西,但是没有一个非常好的算法来表达这个越开采越少的状态,所以就简单的采用了每四年减半的算法。

四年一减半这个看似简单的设定成了比特币乃至整个数字货币行业的活力之源,成了每四年一次的狂欢。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再想想,如果没有这个设定,比特币今天的发展会怎么样?比如说,比特币仍然是固定总量2100万枚,但是却不减半,而是整个生命周期里面平均的开采出来的话会怎么样?

我们先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先去看一看我个人认为的比特币发展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

第一个时刻,是外国某程序员用几万枚比特币买一份披萨的这个时刻,后来人们还为它设立了披萨节,为什么这一天有意义呢?因为这是比特币第1次拥有价格。

第二个时刻,是比特币突破价格突破1美元的时候,在那之前比特币只是在极客圈子里面流行,根本没有进入大众视野。但是比特币价格突破1美元之后,人们突然发现这个东西好像跟美元一样,是真正值钱的东西,一枚比特币就可以换算成一美元,这是比特币第1次在人们心目当中与美元有了同等的价格锚定(比如,李笑来就是那个时候接触到比特币的)。

第三个时刻,就是每一轮的牛市,尤其是最近2017年底的牛市。每一轮牛市,比特币价格都会飙涨,这些飙升的价格刺激了人们的肾上腺刺激了,吸引全社会的注意力,为比特币带来源源不断的关注。

如果你仔细去看的话,所有比特币发展历史上的这些重要时刻都跟价格有关,这其实很正常,因为比特币是同时兼具货币属性和投资属性的,要想吸引人们的注意,除了用途更广生态更丰富之外,还要有更多的价格波动元素,而减半的设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诱发价格波动的元素

像比特币这种固定总量且减半发放的模式,好处是很明显的,它相当于对整个系统施加一个外力,利用规则打乱供需平衡,促使底层经济模型发生变化,使得整个系统更加有活力,而比特币也确实得益于这个系统。

但是不足的地方就在于,这种模型如果要想成立,很重要的一个点在于它的价格必须要长久的维持增长的趋势,一旦面临减半的时候价格没有增长,那么整个经济模型可能会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都可能遭受破坏。

但是现实生活当中,很少有项目能够像比特币一样维持价格的长期上涨,也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风险,使得只有比特币敢于用这种模式,其它项目难以模仿。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一些变形,比如那些没有采用工作量证明的项目,他们也可以采用固定总量、减半发放的模式。这个时候通证价格的变化就与底层的挖矿成本收益分析无关了,反而有点类似于现实商业当中LV、香奈儿这些奢侈品的数量控制,有点类似于保时捷、法拉利的限量款的意义了,仅仅是稀缺的作用而已。

三、固定总量,一次发行

目前大部分项目的通证都是采用的固定总量,并且一次发放的模型。

固定总量、一次发放的模式是最传统的金融形式,比如说我们在传统的股票里,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比如增发、销毁、回购之类的,总量一般就是固定的。

固定总量、一次发放最大的优点是方便于理解,因为它跟传统金融模式非常的相似,而且通过单币的价格变化可以反映出价值的变化。

但是固定总量不好的地方在于:传统的股票是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价格就是会上下波动,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人们已经默认接受了这一点。但是在区块链行业很多通证代表的是使用权,也就是说这些币是拿来用的,对于一个经常需要使用的东西,如果价格上下波动幅度过大的话,对于使用者是非常不友好的。

但是,只要总量是固定的,那么通证的价格就一定会上下波动,这是必然的,而且长久来看波动幅度不会低,这样的话就不利于业务的开展。

而且,很多区块链项目是开源的,需要大量生态方共同参与建设,对于生态方需要有足够的大激励和足够持久的激励,就比如ETH这种挖矿类的项目,对于参与ETH挖矿的节点,在项目手续费没有做起来之前,只能靠源源不断的通证发放来维持激励。

如果固定通证发行总量并且一次性发放完成,那么后续对生态方激励的来源于哪里就成了一个问题,如何设计经济模型,平衡各方的经济利益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不固定总量的通胀模式

除了以上两种固定总量的通证发行模式之外,还有一种不固定总量的通胀模式,比如说很多Staking的项目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

不固定总量的通胀模式,最大的好处是方便协调生态方的利益,可以持续的给生态方足够大的激励,项目持续多久,对生态方的激励就可以持续多久。这样可以形成与生态方的深度衔接,这种通胀模式的经济模型与区块链业务模式比较契合,这是优势。

但是,这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目前大部分的Staking的项目都有增发机制,代币的增发率一般是在3%~6%之间,一般不会低于3%,也不会高于6%。单看3%、6%在某一年里可能不是很多,但是如果把时间尺度拉长,这个增发按复利计算的,增发的数量其实是很恐怖的。

如果某个区块链项目初始发行的1亿枚Token,按6%的增发率,那么30年之后,通证的总数将变成5.7亿枚,相较于初始发行,数量翻了将近6倍。这也就意味着,项目本身的价值必须得在30年当中提高6倍,才能抵消这个增发带来的通胀影响,如果没有跑赢这个数字,那么这个币就是在不断贬值的。

而在传统商业当中,绝大部分的项目存续时间其实都在3年以内,好一点的项目可能3~5年,很少有能够超过10年的,能够存在30年的企业,基本上都成了极品,相信这个大数据的样本放到区块链当中,依然不会变化。

也就是说在不增发的模式下,很多公司都没有办法长时间创造价值,而在这种时间尺度拉长之后,尤其在大量增发的前提下,还能够创造增量价值的更是少数,难度更是成倍的增加。更何况大部分项目的Staking都没有约定结束时间,不是说限定期限30年之后就结束了,而且大部分区块链公链项目都是以底层协议形式存在,都有一个特点:一旦启动,就不会停机。

也就是说,有很多公链项目甚至有可能会持续100年以上,如果有一个项目真的能够存续100年,你知道原来的1亿变成了多少个吗?变成了340亿,而且持续的时间越久,复利的效果就越明显,越往后增发的就越多。那么在这么高的通胀率之下,我很难想象有哪一个公司,即使是能够活100年的像可口可乐这一类的极品公司,长期来看,也难以创造单币的增量价值。如果连可口可乐这种极品公司,都没办法保持长时间创造单币增量价值的话,那么基本上也就意味着没有一个公司可以做到。

如果一种模式,长久看来,单币的价值总是在不断的减少,而且时间越久减少的就越多,那么我们需要怀疑的是这种模式在初始设计上是否合理?

我接触过几个项目方,他们在初始设计通证模型的时候都有设置通胀,但是后来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都取消了通胀机制,都改成了固定总量一次发放,可能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所有的制度都是有利有弊,这种通胀模式只要控制好通胀率,也是有一定优势的,这也很多项目愿意采用这种模式的原因。

五、结语

当然了,还有一些其它的模式,比如说通缩模式,通过销毁的方式来实现总量减少,但大多也只是销毁到一定的固定总量就停止了,不再进一步销毁了,并不是真正的通缩到零的无限通缩模式,可以理解为某种固定总量模式的变形,本质上仍然是固定总量模式。

可以总结如下:

1、固定总量,减半发行——优点:外力迫使底层经济模型变化,产生价格波动,有活力;缺点:价格必须维持长期上升趋势。

2、固定总量,一次发放——优点:与传统金融模式相同,便于理解;缺点:经济模型难以匹配区块链的开源业务模式,难以维持对生态方的长久激励。

3、通胀模式——优点:弹性最好,参数设置好的话,经济模型与业务匹配度最高。缺点:通胀模型会稀释持有者手中通证的价值。

4、通缩模式——目前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通缩模式,可以理解为固定总量模式的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