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密大学发起人刘昌用2小时细说加密货币史上六大「重要争端」 | 号嘉宾有约第2期

“PoS币短期易于炒作,后期难以吸引新人。”

3月19日20时,火星公开课特别版「火星号嘉宾有约3月开讲啦」第2期在火星社群正式开启。本期主题为「透过争端看未来:细说加密货币史上的重要争端」,由火星财经代理总编辑猛小蛇深度对话知密大学发起人刘昌用

知密大学发起人刘昌用2小时细说加密货币史上六大「重要争端」 | 号嘉宾有约第2期

昌用老师与火星社群分享了加密货币史上的六次重要纷争,并回答了社群关于比特币属性、加密货币行情走势等关键问题。火星财经APP(微信:hxcj24h)梳理了8大要点:

1.密码货币的价值支撑包括两部分,一是跟主流资产一样的普通的投资组合需求,一种是革新主流经济的创新投资需求。前者跟主流资产同步涨跌,后者跟主流资产反向涨跌。

2.当主流经济金融、主流资产持续下跌时,人们会考虑像密码货币这种更加另类、与主流经济完全不一样的、具有颠覆性色彩的资产。看好密码货币下半年行情。

3.要强调的不是密码货币的避险功能,而是对主流经济的对冲功能。

4.密码货币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它过早地引起主流经济的关注,过早地进入到了金融领域,成了传统金融的“玩物”、成了它们的标的。

5.比特币扩容这个简单的问题很长时间无法解决不,不能归结为好人、坏人的问题,根源在于中本聪设计的比特币框架没有充分考虑到开发者激励和社会激励。

6.共识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发展。寻找适应社会发展的共识,这才是我们共识的目的。

7.PoW尽可能的把政治关系从比特币的底层安全模型中去除掉,而PoS开始把政治、人的因素又纳入回来。DPoS把政治搞得更明显了,完全是个政治系统。

8.一个理性的去中心化社区的开拓者,就应该早早的想好自己的退出,特别是当自己不能在很多方面先于社区、当有很多能干的人进到这个社区以后,你一定要要有机制和条件及时地退出。

以下为分享全文(附社群问答):

先给大家打打气。

前两天美股熔断,比特币暴跌、超乎大家想象。目前来看,密码货币跌幅已经足够深了。主流经济出了问题,密码货币跟跌主要是因为2017年以来,密码货币也进入到了主流投资组合中。主流资金紧缩导致密码货币紧缩。但密码货币又有革新传统经济的成分,后面非常有可能走出不一样的行情。

在2017年之前,比特币被认为是要革新传统的法币体系、传统金融,因此跟传统的金融呈现明显的反向走势。我印象非常深刻,英国脱欧投票越高,英镑跌的越厉害,比特币涨得越厉害。特朗普上台也是一样的,那时候我在做短线,特朗普选票越高,美元跌的越厉害,比特币涨得厉害。

但是2017年的大牛市把主流经济里的很多投资人和资金都带了进来,引发了市场的高涨——这是好事,坏事是,比特币和密码货币对冲主流经济的功能下降了。不过,2018~2019年以来的熊市挤掉了很多泡沫,这一轮深跌又挤掉了大部分泡沫,接下来会好一点。因为本来愿意持有密码货币的人就没有多少人会因为主流金融下跌而抛售。

我最近1年多都在强调,看好下半年。原以为减半之后会有一轮大幅下跌,但这次已经跌过了,减半年后不会再有大幅度下跌。下半年主流经济下滑的迹象很明显,短期难以复苏,密码经济会好转。加之比特币减半后,新币供应减少,因此下半年的行情值得期待。

总结前面的观点,密码货币的价值支撑包括两部分,一是跟主流资产一样的普通的投资组合需求,一种是革新主流经济的创新投资需求。前者跟主流资产同步涨跌,后者跟主流资产反向涨跌。2017年牛市导致前一种需求比重成主体,最近跟随主流经济暴跌,消化了前一种需求,革新需求比例增长。主流经济危机刚刚开始,看好密码货币下半年行情。

下面进入正题。今天我们讲一点轻松点儿、有趣的话题,就是密码货币历史上的战争。其实密码货币的时间不长,但是确实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战争。

揭示整个密码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转向重大的事件、了解这些战争,对我们了解密码货币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我今天要讲的大概有六次战争吧,大家可能想不到会有这么多战争。

第一次战争

2012年出现。比特币采用PoW机制发行,通过耗费大量电力竞争唯一的记账者。因此有人质疑这太耗费能源了,并提出了新的机制,着就是大家熟知的PoS机制。

PoS的基本思路是找到一个唯一的记账者,并保证一定的随机性,免得让大家预测到谁记账,这样容易作弊。它让持币者更多的人有更大的概率算到随机数完成记账,从总体上降低难度、减少电费的消耗。这就是最早一次比特币战争,PoW和PoS之争。

最早PoS币是点点币PPC。点点币出来以后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因为大家都觉得环保是更好的。当然了,它的影响力还是无法跟比特币抗衡。2014年,点点币市值仅次于比特币和莱特币,位居第三。

但是现在点点币的排位是多少呢?我刚查了一下。第412位。也就是说,点点币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希望重新起来了。后面又出现了更多的PoS币。但是基本是火一阵就过去了,持续性很好的币,并不是很多。

PoS币种的问题在哪里呢?好处似乎是减少了这个能源的耗费,但这个理由即便在当时来看,我觉得也不靠谱、太矫情:你管他耗不耗电?只要大家愿意做,愿意参与,能保证安全就可以了。当然这个理由用来反对PoS还不够充。

这几年更多的观察和参与,自己去做PoW的币种,让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PoW看似很耗费能源,但是它的优势也非常大:挖矿的安全性只要交给了矿工就可以什么都不管,而且矿工都完全不需要有什么信仰,只要去想赚钱就行了。就会有人去挖矿,去保护记账的安全性。达成一致、形成共识的过程非常简单粗暴。

PoS的问题主要是越有币的人,越有机会记账成功,越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币。时间久了他就越来越不愿意参与。

另外,PoS币短期来看很容易炒作,因为你持有的币越多,你能分到更多的利息,所以前期发展非常快,但一旦分到一定程度以后,有能力的新人就不愿意进入了,他们觉得与其给你们抬轿子,不如自己做个PoS币,因此出现了很多新的PoS币,老的PoS币很难再获得新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无论如何,这是第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实力不相当,Pow币的优势还是非常大的,PoS支持者相对较少。当时,我记得有一个朋友坚持支持点点币,当时我们还争论过很久,但也没有说服他,他很有信仰,但估计后面的情况并不好。

第二次战争

再到后来,有人设计了染色币,让比特币变成一些有特殊经济意义的币,卖给别人、承诺以后分红等等,这是ICO最早的雏形。之后,人们觉得比特币协议还可以搭载更多的功能,于是设计了MasterCoin。它是在比特币的协议基础上做了二层协议,开发了更多功能,包括发行Token。

MasterCoin众筹大获成功,用比特币计算最高翻了几十倍,但没有做下去。为什么?跟以太坊有一定关系。当时,17岁的Vitalik受到MasterCoin的启发,认为可以在比特币去中心化系统上做很多事情,比如将脚本做的更开放一些、支持更复杂的开发。这个想法慢慢演化成了“智能合约”的思路。

我们最早用的USDT,其实就是借助比特币每笔交易可以搭载一定量的数据而写出的代码。当时,Vitalik认为只发币没什么意思,还想做更多事情。当他尝试去执行其想法时,发现比特币每笔交易只能搭载 80个字节,不够他写数据。因此他向开发者提出扩大字节,但开发者认为“比特币这么重要的东西,首先是用来做货币,货币做好了再做其他的事情。”

而且开发者认为,如果你在比特币网络上搭载更多复杂的内容话,这会使系统的风险增大,同时导致不必要的数据量也增大,因此会影响它的货币功能。所以开发者不仅没有扩大字节,反而缩小至40个字节。

那么这就把Vitalik气坏了,他一怒之下。想出来反正比特币的代码是开源的,我有了思路要做一个更好的,做全球的去中心化云计算平台,且平台上不只有货币,而是什么都能做。因此,他就开始设计以太坊,并到处去游说,获得了大量资金支持,其中包括万象。此后,他就开发以太坊系统。

到了2014年,以太坊系统基本设计出来了。当时刚好赶上比特币从「2013年大牛市」进入「2014大熊市 」 。那时全国都在打压比特币,只要银行转账留言中出现“比特币转账”都会被封掉。新闻媒体也都不报道比特币,只要出现比特币字眼,文章就会被删掉。 所以,当时整个圈子里一片哀嚎 ,很多人提出“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做货币”,其中包括金融博物馆的王巍老师。他说道,“这套技术很厉害,但是我们是不可以不做货币,做货币会对法币带来冲击”。

那么这套技术叫什么呢,当时还没有成熟的讨论,王巍老师当时称之为区块链,后来听闻元道老师提出的也是这一说法。总之,最后大家就把比特币背后的技术称之为区块链,同时一致认为不做比特币,就做区块链。这时刚好Vitalik的思路与这一想法一致。他当时提出的是以太坊,而非以太币。他想做的不是货币,而是一个运算平台,以太币只是平台上的燃料而已。

以太坊做起来之后,在币圈引起很大争论。大部分人是看不上的,因为以太坊采用ICO方式募资,人们认为他们是来骗钱的。我记得,当时以太坊大概募集到3万枚比特币,参与的人不是很多。我没有参与,老猫和李笑来参与了这场募资,他们还是挺有眼光的。

但是币圈当时的情况是,绝大部分人是看不上以太坊的。据我了解,当时在上海的一帮人比较支持以太坊,而支持以太坊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太瞧不起比特币 ,因为他们认为玩比特币的人一心想暴富,而我们是在做区块链、搞革命。当然,后期很多人也发币了,但这都是后话。但是从当时来看,大家都很理想。专注比特币的人认为,以太坊是邪门歪道,区块链还没到时候,太冒进。做以太坊的人认为,玩比特币的人太庸俗,没理想。因此,这就导致了一场“大战”。

但是总体来讲,这场战争也不是特别的激烈。其实,当时绝大多数支持以太坊的人还是认同比特币的,他们在囤以太币的同时也囤一些比特币。

从当时的市值来看(正值熊市),比特币还是占据了整个市场总值的90%以上,以太币也就占据4%~5%左右。所以总体来讲,还不算是势均力敌,不是多么重大的一个战役。

接下来一场战役,就比较大了,就是从2015年出现的扩容之争。从2015年的4、5月份暴露出来,一直争到2017年10月、11月份才结束,整整两年半的时间。我经常说,在“币圈一日,人间一年”的币圈,这就是一场百年战争。不过,这跨时间太长,我们放到后面再说。我们先说一下2016年以太坊内部的战争,也就是硬分叉。

以太坊问世后 ,它在思想、理念上其实和比特币还是一样的。但它为了做智能合约,为了做更多去中心化的应用,在构架设计上做了很大的调整。虽然调整比较大,但总体思路还是去中心化的。尽管以太坊的精神领袖就是Vitalik(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去中心化的思想在以太坊中还是普遍存在的。不过,2016年出现重大事件,导致理念和现实发生一场冲突,从而引发一场战争。

当时以太坊不仅要做货币 ,还要做去中心化的应用,其中一个就是DAO。DAO是去中心化的组织,人们想在以太坊上建立去中心化的社会,这个理念非常远大。DAO确实做起来了,也得到很多支持。但是到2016年时(市场已经复苏),以太坊市值升高,它的经济规模已经非常大。要在其中进行治理,需要质押代币,据说以太坊存了3000多万以太币。然而,由于黑客发现其中漏洞并进行攻击,导致丢失1200万以太币。

1200万以太币被盗,这几乎危及到每一个代币持有者。如果这1200万枚以太币砸向市场,后果不堪设想,这是非常大的危机。

所以有人提出回滚账本 ,把黑客盗走的这些币回滚掉、取消掉。从利益上讲,这符合所有代币持有者的利益。从实现方式上来讲,这也比较容易实现,因为只要大部分节点商量好(当时节点也不是很多)一致回滚就可以实现,并且Vitalik也支持回滚。但是,这违背了去中心化密码货币的不可篡改的理念。因此,有一批人坚决不同意回滚。

当时,持有比特币、不持有以太币的旁观者是非常乐意看笑话的, 也煽风点火说道,“如果回滚就不是以太币”。从以太坊内部来看,认为这违背去中心化的精神。不过,由于这牵涉大部分人的利益,并且多数人以及Vitalik同意回滚,因此社区最终进行回滚。而那些不愿意回滚的人,选择拒绝更新版本,因此以太坊就分叉了,分成两个版本。

回滚之后,以太币还称之为以太币,而坚持原链的人持有的币叫做以太经典。从理论上来说,以太经典是原链。从共识层面讲,社区资源、浏览器等全部认同回滚之后的以太坊。因此,以太币就继续继承以太坊这一名称。

这次战争比较有意思,也比较重要。它第一次让大家认识到所谓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实际上是有一定限度的,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最终到归根到底还是大家说了算。

第三次战争

那么接下来,我们讲一讲加密货币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战役——扩容之争。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看我的文章《比特币扩容之争始末》。我目前看到的讲扩容之争的所有资料,都没有这篇资料讲的详细。这不是我自己夸自己,而是基本上看过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扩容之争事件本身是简单的。2009年,中本聪设计的比特币代码规定每个区块大小不能超过32兆。后来,区块大小改为最大不可超过一兆。从比特币交易大小来看,一兆能够记录2千笔交易。那么在比特币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全世界每十分钟发生的比特币交易都没超过500笔,到2015年才到600笔左右。

对于一兆的限制,当时有人提出观点称,“万一以后用比特币的人多了,这一兆肯定是不够的,全世界人都用的话,怎么可能十分钟只有2000笔。针对这一问题,中本聪当时回答说,“没关系,等到很多人使用的时候,我们提前一年考虑把限制提高就可以了”。他讲完这话后,社区就没什么争论了。

到了2010年,出现了一个意外的事件。由于账户被封锁,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表示接受比特币捐助。这结果导致全世界都关注他,而比特币价格也上涨了很多。但是,中本聪很生气。他说,你(阿桑奇)这样让大家一下子把目光集中在比特币上了,这对比特币这样一个刚刚才开始发展的小生态来讲非常危险。同时,这其实对中本聪本人来说也很危险。所以,中本聪就宣布退出比特币社区。

此后,中本聪就把比特币代码小组管理权交给Gavin。当时,中本聪非常信任Gavin,而Gavin也被证明是可信的。在跟Gavin通了一段信后,中本聪提出“现在开发方面还是有中心化的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代码的管理中来,防止代码中心化。”对此,Gavin表示同意。

在接到权利之后,他从第二年开始把权利分给四个开发者。在认为网络运行的还可以后,Gavin就退出掌管代码的核心小组,转为一般的开发者。

在2013年以前,比特币价格不高,大家也都自愿开发,所以问题不大。但是,到了2013年,币价暴涨,很多人在市场中赚了钱,其中包括做钱包、挖矿的人,然而开发者却没有收益。除此之外,由于黑客攻击,Mt.Gox交易所在2014年倒闭(主要原因还是交易所自己买空卖空,导致巨大的亏空),导致大批早期投资者利益受损,其中包括一些开发者。

这时,开发者面临一个问题:他们本来都很重要,随便发个什么币都能赚很多钱,但还是要做无偿的公链。另一方面,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面对一些低级的开发工作,这些开发者不愿意做,因此就需要请人开发,而这就会导致「不但没报酬还要花费成本」的情况出现。所以,这几个开发者在2014年建立了一个家叫做blockstream的公司,并先后融资七千万美元。

那么,他们要拿什么回报投资者呢?要知道,开发是没有收入的,因此他们承诺做侧链的开发,让人们用侧链达成一些交易,然后从中收费,通过这种来回报投资者。

到这时,扩容之战快开始了。在2015年的时候,比特币的链上交易量越来越多,已经超过600笔 。按照这一速度,大家预计到2016年终,一兆的区块大小可能无法支持正常交易。原本承诺的十分钟记账时间可能无法实现,因此大家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时开发者提出扩容,而内部发生激烈争论。为什么会争论呢?争论来自于,主要开发者都在blockstream,利益都来自这里,他们的收入来源寄希望于侧链的使用。但是如果主链扩容到4兆或者8兆,意味着主链的使用还是很便宜,可能在3~4年的时间里都不需要侧链。也就是说,blockstream在很长时间内无法通过侧链获得收益,所以他们反对扩容。当然,这不是他们说的 ,这是后面分析出来的。当时他们反对扩容的原因不是这个,因为时间原因,我们这里就不再说了。

反正他们找了一些理由,先是拖,就是说我们不是不扩容,而是要等技术成熟再做,还组织了几次扩容会议,讨论如何扩容,但后来主张扩容的人逐渐发现他们实际上是不想扩容,最早发现的就是Gavin。Gavin当时已经交了权,但他发现这些掌权的开发者不扩容。

2015年四五月份时,Gavin发布了一份公开信,说他要推动扩容,但没有跟核心开发者讲这个事情,这说明他在内部讨论之后发现开发者们是不同意扩容的。

Gavin就带领他的团队推进扩容,中间经历了很多挫折,但是Core这边先是拖,拖了大概半年之后,到了2015年年底的时候,态度就越来越明显了,就是不愿意扩容。

很多人一开始并不了解这些情况,包括中国的矿工都不了解,但是拖的时间久了以后,尤其是2016年7月的时候,比特币的主链真的堵了,那是一个转折点,在那之前我都是一直支持Core,认为这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们不会不扩容,只是要等技术上成熟,要保证扩容的安全性。

但是到了2016年7月,Gavin也出事儿了。他从2016年5月到2016年5月了很多事情,但都没有推动。后来出现了一个假中本聪CSW,他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让Gavin相信他就是中本聪,可能是拿了一些早期的通讯内容。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Gavin当时确实太辛苦、太艰难,失败了好几次,所以急需中本聪的支持,当时就轻信了CSW的说辞。结果,当着BBC记者的面,CSW并不能证明自己就是中本聪,一下子成为众人皆知的骗子,Gavin也因为支持骗子名誉扫地,Core的反对力量一下子就削弱了。

那个时候,我也因为Gavin的失败而高兴,因为我觉得他也是个骗子,但是却突然发现,Gavin失败了,大家都欢呼雀跃,都拥护Core,但到了2016年7月,区块真的堵了,每10分钟发生的交易记不进去了。

所以我就开始反思这个问题了。从七月开始思考,大概十月份把这个问题理清楚了,写了篇文章叫《扩容之争与比特币的政治经济前景》。这篇文章当时算是分析的比较清楚了,在圈子里面看的人比较多。我提出一个观点,如果分歧较大就可以分叉,这样比特币成功的机会更大。

像我这样开始反省的人越来越多。但还是大多数人没有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参与其中的很多人到现在都没搞清楚扩容之争到底怎么回事儿。但是确实有很多人醒悟过来,包括吴忌寒。

2016年的下半年支持扩容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堵了。后果一是确认时间长了,第二个是手续费高了。2016年下半年,转账手续费从以前的3、4毛钱涨到了两三块钱度,于是大家就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到了2017年年初,牛市开始了。这就使得比特币的拥堵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交易费涨到了几十块钱,交易确认时间也拉长到了1个小时以上,但是比特币的价格仅仅涨了2倍。资金于是涌向了以太坊,致使以太坊涨了数十倍(一开始以太坊的市值很低)。当以太坊堵了之后,人们又转向莱特币——莱特币本来已经奄奄一息,这下涨了20多倍。

之后莱特币也开始堵,人们就再转向瑞波等其他山寨币,顺便带火了老猫的云币网(一开始交易所看不起山寨币,不愿意上山寨币),云币网是比较早上山寨币的。后来,瑞波涨了50~60倍,带动了真正的牛市。紧随其后,小蚁连主链都没有出来,也涨了上百倍。量子也赶上了这波风潮。这给人们一个暗示:原来我都不需要上主链,只要讲个故事、发个币就能起来。

于是就有了将区块链的概念用到各行各业,将它描绘成全世界通用系统的一个大故事,从而激起了ICO——整个世界为此疯狂,这就是2017年的情况。其实整个形势的发展就是从比特币拥堵开始的。

眼看许多乱七八糟的山寨币都翻了几十倍,比特币的持有者非常着急。扩容的呼声非常非常高。但是Core是坚决不扩容。即便很多企业、商家大V都已经支持扩容了,并且开了纽约共识会议支持扩容,即便从算力来看,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算力都支持扩容。

这就带来分叉的威胁,而大家都害怕分叉——微妙的是,大部分人支持扩容,绝大部分人害怕分叉——最终的结果是,大家不得不屈服于Core,宁愿不扩容、也不愿分叉,扩容失败了。

2017年初,当分析完全部的形势以及各方包括Blockstream在里面的利益关系后, 我认为扩容争执了两年都没有结果,便很难达成一致了。因此,分叉可能是更好的解决方案,成功可能性更大。我也认识到,一个简单的扩容问题在两年内解决不了,不能归结为好人、坏人的问题,根源在于中本聪设计的比特币框架没有充分考虑到开发者激励和社会激励问题:

开发者如果没有利益就会自己找利益,找到利益就可能会跟公共的开发利益发生冲突。这就是Blockstream的问题。

比特币进入主流世界以后其实应该是一个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不再是技术系统。但这个系统的决策权却在开发者手里,这就形成了经济系统是由技术人员在做决策。这是非常糟糕的。就好比开一个公司,老板要听技术员的。Blockstream就是这么一个有意思的公司。几次扩容之争的过程中,都是CEO要听CTO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去中心化的社区缺乏快速达成一的协商机制,缺乏合理高效的治理结构。此外,由于不分叉的理念很重,只要谁坚持了不分叉,啥事儿都要听他的。

从那时候,我就开始考虑中本聪框架的不足,一直考虑了两三年,确实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找到了解决方法。当时,大家还没有考虑那么深入,包括现在也有很多人没有考虑那么清楚,但是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还是意识到当时Core坚决不扩容,而大家又害怕分叉,扩容是很难很难的,包括当时形成的纽约共识也是个妥协,很容易失败。当时吴忌寒、Roger以及ABC团队等考虑到万一纽约共识失败怎么办,所以在2017年6月,ABC团队做了一个8M的版本作为竞争。

8M的版本一方面作为竞争,另外一方面作为备胎,也就是说万一纽约共识失败了,我们还有一个备胎。当时主要是杨海坡的交易所和矿池比较支持,ABC团队开发的代码,吴忌寒最早提出的想法,Roger在中间也是支持的。

在具体的实施上,杨海波在扩容微信群里提出这一新版本,当时我们都参与了讨论——当这个链出来以后用算力去挖,那么谁花钱买这个算力呢?杨海坡当时提的是ICO,,当时我就表示ICO不可行,因为这个币是挖出来的,不是分出来的,到时候很难定价。

我的建议是让他在自己的交易所先开期货,形成价格,有价格和销售市场,就会有矿工挖矿。当时的名字也敲定下来了,就叫比特币现金(BCH)。

7月22日,杨海坡的交易所开通BCH期货,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价格,这样等BCH正式上线之后,矿工就可以按照这个价格去卖。

到2017年8月1日,分叉就出现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比特币现金不是作为比特币的替代者出现,而是作为一个备胎,就是万一扩容失败了,大家还有个扩容的版本,因为当时的Core不但要阻止扩容,他还要用隔离见证来修改交易和区块的结构,对比特币的代码改变非常多,改变了上万条代码。

大家担心一旦隔离见证上来以后,整个代码开发权就完全被控制在Core手中,其他人很难插手,所以比特币现金当时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备胎,但在我来看它不是备胎,而是应该做的扩容方向。

实际上当时参与比特币现金的人并不是特别多,都把它当做备胎,但有个重要的转折点——2017年11月8日,当纽约共识2M扩容的支持者发现Core是绝对不会妥协,并且已经准备好了分叉,而社区绝大部分人是坚决不愿意分叉的,所以支持纽约共识的人越来越少,那些坚决主张扩容的这批人失去了依托,大部分转向了比特币现金。

11月8日当天,BTC好像跌了百分之十几,但BCH的价格翻了一倍。后面你会看到,BCH从2000块钱左右一直涨到3万块钱,当然是借助于牛市,但还另外中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支持扩容的老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把比特币换成了比特币现金,比较典型的是Roger,他原来有30万个比特币,后来换了很多。

扩容之争由此结束,这也是最严重的一次战争,结果是比特币不扩容,并且保持了比特币的名字,扩容这边出现了比特币现金。

接下来的一次战争是2018年熊市底部的BCH算力大战,BCH再次分叉,这是比特币的支持者Core们非常乐见的,他们有句话叫“分叉者终被分叉”,实际上那些比特币的支持者们主要不是反对扩容,而是反对分叉。

由于比特币现金分叉这件事,比特币社区中很大一部分人把分叉视为攻击,视为强奸,所以他们对主张分叉的这些人非常痛恨,我也是被骂了几年,主要原因是我当时支持分叉,而且比较早地就在文章中提到分叉。

第四次战争

2018年底的算力大战又是非常复杂的一个故事。事实上,比特币现金其实还没到内部分歧那么大以致于需要分叉的地步。这个问题的出现其实是中本聪架构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中本聪架构强调去中心化,但这毕竟是一个生态,有些问题还是需要组织,这就导致如果有一个有组织的团队进入去中心化的无组织社区,这个团队的优势会非常大。

CSW主导了这次算力大战。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很简单,他从2015年就开始宣传自己是中本聪,但又拿不出签名,证明不了自己有私钥,然后就成了骗子,后来他拿出来一个签名,结果大家发现这个签名是中本聪以前出示过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假的签名,当时帅初还写过一篇文章讲为什么CSW出示的签名是假的。稍微了解一下密码知识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投机分子。

CSW肯定有自己的利益打算,但早期基本上是孤军奋战。直到2018年年初,他开始频繁出现在BCH社区,而且宣称自己有个有钱的朋友。虽然他后来说了很多不靠谱的话,但这一点是靠谱的,他那个朋友就是赌场老板Calvin,给他做财力支撑,他还有一个叫Jimmy的律师,而他作为前台偶像出现,这三个人组成一个团队。

2018年8月,BCH准备开始做下一次硬分叉升级,ABC团队宣布已经部署好代码。8月初,大家参加香港会议时还一团和气,但在8月15日,CSW开始在推特上大骂ABC团队,大骂吴忌寒和杨海坡。

他的诉求是什么呢?其实不复杂,他就是说ABC的升级不行,32M的容量根本不够用,他要升级的话,应该把这个区块放大到128M,还说ABC的另外一个修改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其实就是为了夺权,但是社区里面对这个认识不是很清楚。

2018年8月底,大家在曼谷开了一次会议,都在想不要分叉,不要分歧,还是要一块儿做事,但我们这些参加过扩容之争的人有了经验,意识到CSW跟原先的Core很像,就是坚持要按他们说的做,否则就要攻击你,反正决不罢休。他用这招吓坏了很多社区中的人,很多人为此劝吴忌寒、Roger和我先缓一缓,不要升级,按照CSW说的做。

但是,有了扩容之争的经验,我们意识到绝对不能因为谁更强硬就去同意谁,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到了11月15日真正升级时,Roger、吴忌寒、江卓尔都做了准备,最直接的准备就是Roger敢说敢干,直接从江卓尔那租了大量算力,把算力拉到很高,以致于CSW那边准备的攻击一直没办法实施,但CSW一直要持续攻击,这绝不是为了建设BCH社区,而是为了自己的目的。

最后,ABC团队在代码里加了重组保护,就是说所有的节点都不接受10个区块以上的重组,也就是说只要你的转账有了10个区块的确认,就绝对安全了。这样的话,51%攻击也不能再逆转,这就把算力攻击的威胁消除了。

这样以后,CSW还没发话,他背后的老板就发推特说,BCH这个名字也不好听,我们的愿景更好,就叫BSV。他们之前宣布的是绝不分叉,绝对要干掉另外一条链,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分叉,由此出现了BCH和BSV两条链。

这是算力大战的基本情况,其实里面还涉及很多问题,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当时写的文章,一篇是《BCH的战争与进化》,另一篇是《BCH战争中的十大误解》

第五次、第六次战争

后面还有两次战争,我简单说一下。

2017-2018年熊市来了以后,我们国家出了一个政策,就是禁止ICO,禁止交易所,那么就出现了新的币圈和链圈,比特币和以太坊都被划到币圈,真正的链圈是什么呢?是国家号召不要去玩币,而是去玩链,这就出现了无币区块链圈或联盟链圈。

这两个圈子当时的竞争有很大的冲突。币圈包括通证圈都认为区块链如何没有币,相当于被阉割了,没法做激励,甚至没法去中心化,但链圈觉得做区块链是为了国家发展,为了落地应用,而币圈都是炒币骗钱的。当然,这些都只是争论,没有很激烈的对抗。

2019年出现了新的货币战争迹象,密码货币分成分成了三种形式,一种是像比特币、比特币现金这样的去中心化密码货币,一种是Libra这样的货币,它不是去中心化密码货币,而是公司或联盟做的,但是它也采用了密码技术。Libra出现以后对我国的法币形成了很大威胁,因为Libra协会没有中国公司加入,并且其一揽子货币里面没有人民币,中国央行因此加快速度研发央行数字货币。这三种密码货币未来几年可能会在市场上形成竞争。

社群问答:

1.猛小蛇:昌用老师好!首先感谢您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做区块链、比特币、加密货币的普及。但像您这样持续关注加密货币发展,坚定地去做相关普及的经济学者并不多。甚至很多主流经济学家都对比特币抱着怀疑甚至敌对的情绪。典型如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他从2013年起就不余遗力地批判比特,说它是泡沫、是罪恶,“投机比特币是历史倒退”。如今比特币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为上千万人所接受,为什么这些大师级的人反而不肯承认比特币存在的合理性、不予承认比特币是一种“货币”?

昌用: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就讲为什么经济学家们都反对比特币。基本的情况是,比特币或者我称之为密码共识,背后的这套新的东西实际上是在变革整个传统社会的组织形式。这个变化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到了我们以前的经济理论都要发生重大的调整,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几乎就完全变了、没用了。

对大师们来讲,他们所长期积累的东西很难去理解这个现实、这个新的东西。就像前两天普林斯顿的那个金融学教授说,这个金融危机我们都没有预料到,完全是超出了分析范围。他说,我不应该在教金融学了。我觉得我应该去教韩剧概论,因为我看了6年韩剧,我觉得在这方面我应该能讲清楚。反而是金融我将不了了。

所以主要原因是因为比特币带来的变化太大了,他们的理论知识理论结构不足以去理解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其实很聪明,为什么不能理解?原因在于他们的时间成本非常非常高,让他们再重新学习这个东西,就像个小学生一样再来学习,是很难的。

2016年,我在上海参加一个会,某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说我花了两天时间看比特币,可是我都没有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儿,我实在没空看他了。

另外一方面,密码货币还非常早期,很多东西大家都不清楚,乱象丛生。涉及到传销和资金盘、庞氏骗局挺多,直接给他们反对的素材。需要坚持才能看到密码货币真正的意义。这几年,我对密码货币的意义看得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觉得它非常重要,不仅改变了货币,也会改变整个经济的运行模式,它会通过改变经济来改变整个社会结构。

不要试图说服那些很有成就的、年纪大的人,只能去让年轻人了解新的东西。

2.猛小蛇:近期,波场、孙宇晨和Steemit的纷争引发了人们对DPoS机制权力集中化的担忧。有人提议采用PoW机制就能避免这些问题。但是公平地说, PoW也有其固有的、根源性的问题,比如机制设计带来的算力集中化——这是资源分配不平等倾向性的根源。昌用老师,存在根本上公平的共识机制的可能性吗?分叉是不是一种好的解决争端的办法?毕竟每一次分叉,都可能意味着共识的缩小,容易诱发加密网络安全性危机。

昌用:首先要确定的是,我们不是为了共识而共识。如果为了共识而共识,我们不要搞改革开放,就天天像我小的时候那样读课本儿、听听党的话、跟党走,看英雄故事、唱样板戏就好了。共识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发展。寻找适应社会发展的共识,这才是我们共识的目的。

扩容之争的时候,社区就有这种基调,说一切为了共识,一切为了不分叉。这怎么能讨论清楚问题?说共识,你要看共识的是什么。不是说所有的共识都是好的共识。

实际上,对于这个PoW和PoS,到现在为止都没办法完全清楚地分出优越。我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也很难说服其他人。就我自己对PoW的判断来说,它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了记账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思想阻力、主观因素的影响。

中本聪为了实现这个最底层的安全性,他最要克服的就是人的灵活的性格、情绪、社会关系,这样才能保系统稳定。无论你是什么信仰,持有何种主义,都可以来挖矿,来赚钱。

PoS初衷只是为了节约能源,受到的是环保主义的影响。实际上现在的能源未来是不是能源、会不会有更好的能源出现,都是很难说的。但是环保主义的影响已经非常大了。PoS为了节约能源,是怎样来解决一致性问题呢?靠让有更多币的人有更多的优先权去记账,从而把权力给了有更多币的人。币越多,权力越大,这就把记账的这个安全性跟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了。

我经常讲,PoW是中本聪尽可能的把政治关系从比特币的底层安全模型中去除掉,而PoS开始把政治、人的因素又纳入回来。于是,当人们发现既然用人来决策了,干嘛不效率再高一点呢、记账速度更快一点?于是有了DPoS。DPoS把政治搞得更明显了,完全是个政治系统。

所以我认为,PoW是简单粗暴、解决问题的方案,耗费能源是值得且必要的。反而是为了节约能源的PoS、DPoS,长期会演化成非常复杂的政治博弈。因此,在共识问题上,不用搞那么复杂,PoW就够用了。我现在参与做的自由现金,就用了PoW,用了比特币的安全算法。

所以不要谈这个绝对的公平啊,这个没什么意义。要实用主义,看怎么样才能保证安全,怎么样才能让这个系统既高效又节约的长期运行。

3.猛小蛇:2020年开年,就先后有Cosmos、以太坊经典社区ECC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纷争,领袖级人物离队出走。我们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这种现象? 虽然中本聪的隐匿成就了更好的比特币,但比特币只有一个。

昌用:我觉得领袖人物离队是很好的事情,说明他发现了问题,觉得很难解决,可能必须要做一个新链才能解决。这跟我提出的分叉的思想是一致的。从单个生态来讲或许比较痛苦,但对整个密码经济来说,就是应该这样。

不过这也说明各种密码货币内部的治理还是有问题。分开可以,能否分开以后相互鼓励、更好地支持?

根本上还是类似中本聪框架的问题。考虑了早期基本的系统利益相融和安全性,但是没有考虑进入复杂的主流社会以后,社区如何在保证去中心化,反对垄断、强权、僵化的同时实现有效的治理和有效的人员更迭。当然,如果中本聪没有因为阿桑奇事件的影响而选择离开,他或许也会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就算他留下来也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他的知识结构不一定能保证他一直跟得上形势的发展。

一个理性的去中心化社区的开拓者,就应该早早的想好自己的退出,特别是当自己不能在很多方面先于社区、当有很多能干的人进到这个社区以后,你一定要要有机制和条件及时地退出。

4.猛小蛇:新冠疫情全球升级,今天美国股市盘中发生本月第四次熔断,巴菲特惊呼“活久见”,世界金融市场风声鹤唳。比特币也未能在这种极端金融环境中独善其身。近期,比特币和美股的相关性创下了新高,对外部事件的反应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敏感。很多人认为,比特币的避险属性失效了,“数字黄金”名不符实。您怎么看?全球金融市场是不是走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昌用: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我的文章《密码经济:危机中的历史机遇》,讲的比较清楚了。这次金融危机,不是简单的金融危机,是一个大的经济危机,可能是百年一遇的。当主流经济金融、主流资产持续下跌时,人们会考虑像密码货币这种更加另类、与主流经济完全不一样的、具有颠覆性色彩的资产。大家一定要减少把把密码货币往主流资产上去靠。不要再讲什么“数字黄金”。比特币、密码货币真的就是新的东西,是要改变世界的。把这个观点突出出来,才是我们真正的要做的事情,才是真正的能够把行情拉起来的。

严格来说,密码货币不提供避险功能,它代表未来远期可能成功的东西,是高风险的投资,波动性很大,因为含有很大的预期成分。但为什么它看起来好像会有一种避险功能?因为它和主流经济的逻辑是相反的。主流经济搭建在法币基础上,是建立在中心化的秩序基础上的,密码货币不是这样的。所以,要强调的不是密码货币的避险功能,而是对主流经济的对冲功能。

5.猛小蛇:从现货到期货,2020年的加密市场又增添了许多新的衍生品种类:期权、借贷、杠杆、ETF……有人将312加密货币市场大跌的部分原因归结为衍生品的滥用。在您看来,当前的加密市场是否存在投机过度以及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在传统金融市场上,衍生品常常成为金融危机之母。加密衍生品是否同样会将加密市场带入死亡螺旋?

昌用:密码货币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个原因就像中本聪所说的那样,是因为它过早地引起主流经济的关注,过早地进入到了金融领域,成了传统金融的“玩物”、成了它们的标的。这是不对的。密码货币应该成为底层货币,应该把基于非对称密码、分布式共识建立的更加安全、高效、自由的经济运行模式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

也就是说,货币是它的一个入口。通过这个入口,让人们学会用非对称密码掌控自己的信息和权利,学会理解去中心化的系统,并认识到,只有在去中心化的全球的公共的经济的基础设施基础上,各国才能消除贸易战争、货币战争的根源,各国政府才不得不坐到一起来讨论世界的经济的一体化。

当它过早成为投资品、投机品以后,大家关注点就放到了它的价格、行情。想要去拉盘,想要去把传统金融中怎么样去操纵市场的一套拿过来用。这不是改变世界的方式。密码货币改变世界的方式是,让人们自己去掌控自己的信息、自己的数据、自己的权益——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权益表现为信息的形式,但现在在互联网上都被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被别人所垄断。

我一直强调,密码货币的第一课是学会用密码、掌握私钥。之后去理解去中心化系统是怎么运行的。

而现在的各种衍生品干什么呢?让你像方便的像传统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一样去操控网上资产。这些所谓的资产其实都是在别人掌控之下的。然后在暴富的期待之下玩各种游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了大好时机。

现在历史给了我们机遇,这次大危机真的就是我们的机遇。能不能抓住?就看自己对密码货币、对密码经济的理解。

做个总结,密码经济是基于非对称密码和分布式共识机制建立的更加安全、高效、自由的数字经济(包括互联网经济)。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逻辑很简单:

借助非对称密码的加密解密功能实现互联网信息更安全高效地传递;借助非对称密码的签名验证功能实现更加安全高效的网上确权授权;借助分布式共识系统建立去中心、抗霸权、自由畅通的全球经济公共基础设施。

转载声明:本文 由CoinON抓取收录,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CoinON资讯立场,CoinON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若以此作为投资依据,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0年3月20日 上午9:52
下一篇 2020年3月20日 上午10:52

相关推荐

知密大学发起人刘昌用2小时细说加密货币史上六大「重要争端」 | 号嘉宾有约第2期

星期五 2020-03-20 10:52:15

3月19日20时,火星公开课特别版「火星号嘉宾有约3月开讲啦」第2期在火星社群正式开启。本期主题为「透过争端看未来:细说加密货币史上的重要争端」,由火星财经代理总编辑猛小蛇深度对话知密大学发起人刘昌用

知密大学发起人刘昌用2小时细说加密货币史上六大「重要争端」 | 号嘉宾有约第2期

昌用老师与火星社群分享了加密货币史上的六次重要纷争,并回答了社群关于比特币属性、加密货币行情走势等关键问题。火星财经APP(微信:hxcj24h)梳理了8大要点:

1.密码货币的价值支撑包括两部分,一是跟主流资产一样的普通的投资组合需求,一种是革新主流经济的创新投资需求。前者跟主流资产同步涨跌,后者跟主流资产反向涨跌。

2.当主流经济金融、主流资产持续下跌时,人们会考虑像密码货币这种更加另类、与主流经济完全不一样的、具有颠覆性色彩的资产。看好密码货币下半年行情。

3.要强调的不是密码货币的避险功能,而是对主流经济的对冲功能。

4.密码货币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它过早地引起主流经济的关注,过早地进入到了金融领域,成了传统金融的“玩物”、成了它们的标的。

5.比特币扩容这个简单的问题很长时间无法解决不,不能归结为好人、坏人的问题,根源在于中本聪设计的比特币框架没有充分考虑到开发者激励和社会激励。

6.共识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发展。寻找适应社会发展的共识,这才是我们共识的目的。

7.PoW尽可能的把政治关系从比特币的底层安全模型中去除掉,而PoS开始把政治、人的因素又纳入回来。DPoS把政治搞得更明显了,完全是个政治系统。

8.一个理性的去中心化社区的开拓者,就应该早早的想好自己的退出,特别是当自己不能在很多方面先于社区、当有很多能干的人进到这个社区以后,你一定要要有机制和条件及时地退出。

以下为分享全文(附社群问答):

先给大家打打气。

前两天美股熔断,比特币暴跌、超乎大家想象。目前来看,密码货币跌幅已经足够深了。主流经济出了问题,密码货币跟跌主要是因为2017年以来,密码货币也进入到了主流投资组合中。主流资金紧缩导致密码货币紧缩。但密码货币又有革新传统经济的成分,后面非常有可能走出不一样的行情。

在2017年之前,比特币被认为是要革新传统的法币体系、传统金融,因此跟传统的金融呈现明显的反向走势。我印象非常深刻,英国脱欧投票越高,英镑跌的越厉害,比特币涨得越厉害。特朗普上台也是一样的,那时候我在做短线,特朗普选票越高,美元跌的越厉害,比特币涨得厉害。

但是2017年的大牛市把主流经济里的很多投资人和资金都带了进来,引发了市场的高涨——这是好事,坏事是,比特币和密码货币对冲主流经济的功能下降了。不过,2018~2019年以来的熊市挤掉了很多泡沫,这一轮深跌又挤掉了大部分泡沫,接下来会好一点。因为本来愿意持有密码货币的人就没有多少人会因为主流金融下跌而抛售。

我最近1年多都在强调,看好下半年。原以为减半之后会有一轮大幅下跌,但这次已经跌过了,减半年后不会再有大幅度下跌。下半年主流经济下滑的迹象很明显,短期难以复苏,密码经济会好转。加之比特币减半后,新币供应减少,因此下半年的行情值得期待。

总结前面的观点,密码货币的价值支撑包括两部分,一是跟主流资产一样的普通的投资组合需求,一种是革新主流经济的创新投资需求。前者跟主流资产同步涨跌,后者跟主流资产反向涨跌。2017年牛市导致前一种需求比重成主体,最近跟随主流经济暴跌,消化了前一种需求,革新需求比例增长。主流经济危机刚刚开始,看好密码货币下半年行情。

下面进入正题。今天我们讲一点轻松点儿、有趣的话题,就是密码货币历史上的战争。其实密码货币的时间不长,但是确实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战争。

揭示整个密码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转向重大的事件、了解这些战争,对我们了解密码货币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我今天要讲的大概有六次战争吧,大家可能想不到会有这么多战争。

第一次战争

2012年出现。比特币采用PoW机制发行,通过耗费大量电力竞争唯一的记账者。因此有人质疑这太耗费能源了,并提出了新的机制,着就是大家熟知的PoS机制。

PoS的基本思路是找到一个唯一的记账者,并保证一定的随机性,免得让大家预测到谁记账,这样容易作弊。它让持币者更多的人有更大的概率算到随机数完成记账,从总体上降低难度、减少电费的消耗。这就是最早一次比特币战争,PoW和PoS之争。

最早PoS币是点点币PPC。点点币出来以后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因为大家都觉得环保是更好的。当然了,它的影响力还是无法跟比特币抗衡。2014年,点点币市值仅次于比特币和莱特币,位居第三。

但是现在点点币的排位是多少呢?我刚查了一下。第412位。也就是说,点点币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希望重新起来了。后面又出现了更多的PoS币。但是基本是火一阵就过去了,持续性很好的币,并不是很多。

PoS币种的问题在哪里呢?好处似乎是减少了这个能源的耗费,但这个理由即便在当时来看,我觉得也不靠谱、太矫情:你管他耗不耗电?只要大家愿意做,愿意参与,能保证安全就可以了。当然这个理由用来反对PoS还不够充。

这几年更多的观察和参与,自己去做PoW的币种,让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PoW看似很耗费能源,但是它的优势也非常大:挖矿的安全性只要交给了矿工就可以什么都不管,而且矿工都完全不需要有什么信仰,只要去想赚钱就行了。就会有人去挖矿,去保护记账的安全性。达成一致、形成共识的过程非常简单粗暴。

PoS的问题主要是越有币的人,越有机会记账成功,越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币。时间久了他就越来越不愿意参与。

另外,PoS币短期来看很容易炒作,因为你持有的币越多,你能分到更多的利息,所以前期发展非常快,但一旦分到一定程度以后,有能力的新人就不愿意进入了,他们觉得与其给你们抬轿子,不如自己做个PoS币,因此出现了很多新的PoS币,老的PoS币很难再获得新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无论如何,这是第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实力不相当,Pow币的优势还是非常大的,PoS支持者相对较少。当时,我记得有一个朋友坚持支持点点币,当时我们还争论过很久,但也没有说服他,他很有信仰,但估计后面的情况并不好。

第二次战争

再到后来,有人设计了染色币,让比特币变成一些有特殊经济意义的币,卖给别人、承诺以后分红等等,这是ICO最早的雏形。之后,人们觉得比特币协议还可以搭载更多的功能,于是设计了MasterCoin。它是在比特币的协议基础上做了二层协议,开发了更多功能,包括发行Token。

MasterCoin众筹大获成功,用比特币计算最高翻了几十倍,但没有做下去。为什么?跟以太坊有一定关系。当时,17岁的Vitalik受到MasterCoin的启发,认为可以在比特币去中心化系统上做很多事情,比如将脚本做的更开放一些、支持更复杂的开发。这个想法慢慢演化成了“智能合约”的思路。

我们最早用的USDT,其实就是借助比特币每笔交易可以搭载一定量的数据而写出的代码。当时,Vitalik认为只发币没什么意思,还想做更多事情。当他尝试去执行其想法时,发现比特币每笔交易只能搭载 80个字节,不够他写数据。因此他向开发者提出扩大字节,但开发者认为“比特币这么重要的东西,首先是用来做货币,货币做好了再做其他的事情。”

而且开发者认为,如果你在比特币网络上搭载更多复杂的内容话,这会使系统的风险增大,同时导致不必要的数据量也增大,因此会影响它的货币功能。所以开发者不仅没有扩大字节,反而缩小至40个字节。

那么这就把Vitalik气坏了,他一怒之下。想出来反正比特币的代码是开源的,我有了思路要做一个更好的,做全球的去中心化云计算平台,且平台上不只有货币,而是什么都能做。因此,他就开始设计以太坊,并到处去游说,获得了大量资金支持,其中包括万象。此后,他就开发以太坊系统。

到了2014年,以太坊系统基本设计出来了。当时刚好赶上比特币从「2013年大牛市」进入「2014大熊市 」 。那时全国都在打压比特币,只要银行转账留言中出现“比特币转账”都会被封掉。新闻媒体也都不报道比特币,只要出现比特币字眼,文章就会被删掉。 所以,当时整个圈子里一片哀嚎 ,很多人提出“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做货币”,其中包括金融博物馆的王巍老师。他说道,“这套技术很厉害,但是我们是不可以不做货币,做货币会对法币带来冲击”。

那么这套技术叫什么呢,当时还没有成熟的讨论,王巍老师当时称之为区块链,后来听闻元道老师提出的也是这一说法。总之,最后大家就把比特币背后的技术称之为区块链,同时一致认为不做比特币,就做区块链。这时刚好Vitalik的思路与这一想法一致。他当时提出的是以太坊,而非以太币。他想做的不是货币,而是一个运算平台,以太币只是平台上的燃料而已。

以太坊做起来之后,在币圈引起很大争论。大部分人是看不上的,因为以太坊采用ICO方式募资,人们认为他们是来骗钱的。我记得,当时以太坊大概募集到3万枚比特币,参与的人不是很多。我没有参与,老猫和李笑来参与了这场募资,他们还是挺有眼光的。

但是币圈当时的情况是,绝大部分人是看不上以太坊的。据我了解,当时在上海的一帮人比较支持以太坊,而支持以太坊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太瞧不起比特币 ,因为他们认为玩比特币的人一心想暴富,而我们是在做区块链、搞革命。当然,后期很多人也发币了,但这都是后话。但是从当时来看,大家都很理想。专注比特币的人认为,以太坊是邪门歪道,区块链还没到时候,太冒进。做以太坊的人认为,玩比特币的人太庸俗,没理想。因此,这就导致了一场“大战”。

但是总体来讲,这场战争也不是特别的激烈。其实,当时绝大多数支持以太坊的人还是认同比特币的,他们在囤以太币的同时也囤一些比特币。

从当时的市值来看(正值熊市),比特币还是占据了整个市场总值的90%以上,以太币也就占据4%~5%左右。所以总体来讲,还不算是势均力敌,不是多么重大的一个战役。

接下来一场战役,就比较大了,就是从2015年出现的扩容之争。从2015年的4、5月份暴露出来,一直争到2017年10月、11月份才结束,整整两年半的时间。我经常说,在“币圈一日,人间一年”的币圈,这就是一场百年战争。不过,这跨时间太长,我们放到后面再说。我们先说一下2016年以太坊内部的战争,也就是硬分叉。

以太坊问世后 ,它在思想、理念上其实和比特币还是一样的。但它为了做智能合约,为了做更多去中心化的应用,在构架设计上做了很大的调整。虽然调整比较大,但总体思路还是去中心化的。尽管以太坊的精神领袖就是Vitalik(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去中心化的思想在以太坊中还是普遍存在的。不过,2016年出现重大事件,导致理念和现实发生一场冲突,从而引发一场战争。

当时以太坊不仅要做货币 ,还要做去中心化的应用,其中一个就是DAO。DAO是去中心化的组织,人们想在以太坊上建立去中心化的社会,这个理念非常远大。DAO确实做起来了,也得到很多支持。但是到2016年时(市场已经复苏),以太坊市值升高,它的经济规模已经非常大。要在其中进行治理,需要质押代币,据说以太坊存了3000多万以太币。然而,由于黑客发现其中漏洞并进行攻击,导致丢失1200万以太币。

1200万以太币被盗,这几乎危及到每一个代币持有者。如果这1200万枚以太币砸向市场,后果不堪设想,这是非常大的危机。

所以有人提出回滚账本 ,把黑客盗走的这些币回滚掉、取消掉。从利益上讲,这符合所有代币持有者的利益。从实现方式上来讲,这也比较容易实现,因为只要大部分节点商量好(当时节点也不是很多)一致回滚就可以实现,并且Vitalik也支持回滚。但是,这违背了去中心化密码货币的不可篡改的理念。因此,有一批人坚决不同意回滚。

当时,持有比特币、不持有以太币的旁观者是非常乐意看笑话的, 也煽风点火说道,“如果回滚就不是以太币”。从以太坊内部来看,认为这违背去中心化的精神。不过,由于这牵涉大部分人的利益,并且多数人以及Vitalik同意回滚,因此社区最终进行回滚。而那些不愿意回滚的人,选择拒绝更新版本,因此以太坊就分叉了,分成两个版本。

回滚之后,以太币还称之为以太币,而坚持原链的人持有的币叫做以太经典。从理论上来说,以太经典是原链。从共识层面讲,社区资源、浏览器等全部认同回滚之后的以太坊。因此,以太币就继续继承以太坊这一名称。

这次战争比较有意思,也比较重要。它第一次让大家认识到所谓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实际上是有一定限度的,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最终到归根到底还是大家说了算。

第三次战争

那么接下来,我们讲一讲加密货币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战役——扩容之争。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看我的文章《比特币扩容之争始末》。我目前看到的讲扩容之争的所有资料,都没有这篇资料讲的详细。这不是我自己夸自己,而是基本上看过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扩容之争事件本身是简单的。2009年,中本聪设计的比特币代码规定每个区块大小不能超过32兆。后来,区块大小改为最大不可超过一兆。从比特币交易大小来看,一兆能够记录2千笔交易。那么在比特币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全世界每十分钟发生的比特币交易都没超过500笔,到2015年才到600笔左右。

对于一兆的限制,当时有人提出观点称,“万一以后用比特币的人多了,这一兆肯定是不够的,全世界人都用的话,怎么可能十分钟只有2000笔。针对这一问题,中本聪当时回答说,“没关系,等到很多人使用的时候,我们提前一年考虑把限制提高就可以了”。他讲完这话后,社区就没什么争论了。

到了2010年,出现了一个意外的事件。由于账户被封锁,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表示接受比特币捐助。这结果导致全世界都关注他,而比特币价格也上涨了很多。但是,中本聪很生气。他说,你(阿桑奇)这样让大家一下子把目光集中在比特币上了,这对比特币这样一个刚刚才开始发展的小生态来讲非常危险。同时,这其实对中本聪本人来说也很危险。所以,中本聪就宣布退出比特币社区。

此后,中本聪就把比特币代码小组管理权交给Gavin。当时,中本聪非常信任Gavin,而Gavin也被证明是可信的。在跟Gavin通了一段信后,中本聪提出“现在开发方面还是有中心化的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代码的管理中来,防止代码中心化。”对此,Gavin表示同意。

在接到权利之后,他从第二年开始把权利分给四个开发者。在认为网络运行的还可以后,Gavin就退出掌管代码的核心小组,转为一般的开发者。

在2013年以前,比特币价格不高,大家也都自愿开发,所以问题不大。但是,到了2013年,币价暴涨,很多人在市场中赚了钱,其中包括做钱包、挖矿的人,然而开发者却没有收益。除此之外,由于黑客攻击,Mt.Gox交易所在2014年倒闭(主要原因还是交易所自己买空卖空,导致巨大的亏空),导致大批早期投资者利益受损,其中包括一些开发者。

这时,开发者面临一个问题:他们本来都很重要,随便发个什么币都能赚很多钱,但还是要做无偿的公链。另一方面,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面对一些低级的开发工作,这些开发者不愿意做,因此就需要请人开发,而这就会导致「不但没报酬还要花费成本」的情况出现。所以,这几个开发者在2014年建立了一个家叫做blockstream的公司,并先后融资七千万美元。

那么,他们要拿什么回报投资者呢?要知道,开发是没有收入的,因此他们承诺做侧链的开发,让人们用侧链达成一些交易,然后从中收费,通过这种来回报投资者。

到这时,扩容之战快开始了。在2015年的时候,比特币的链上交易量越来越多,已经超过600笔 。按照这一速度,大家预计到2016年终,一兆的区块大小可能无法支持正常交易。原本承诺的十分钟记账时间可能无法实现,因此大家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时开发者提出扩容,而内部发生激烈争论。为什么会争论呢?争论来自于,主要开发者都在blockstream,利益都来自这里,他们的收入来源寄希望于侧链的使用。但是如果主链扩容到4兆或者8兆,意味着主链的使用还是很便宜,可能在3~4年的时间里都不需要侧链。也就是说,blockstream在很长时间内无法通过侧链获得收益,所以他们反对扩容。当然,这不是他们说的 ,这是后面分析出来的。当时他们反对扩容的原因不是这个,因为时间原因,我们这里就不再说了。

反正他们找了一些理由,先是拖,就是说我们不是不扩容,而是要等技术成熟再做,还组织了几次扩容会议,讨论如何扩容,但后来主张扩容的人逐渐发现他们实际上是不想扩容,最早发现的就是Gavin。Gavin当时已经交了权,但他发现这些掌权的开发者不扩容。

2015年四五月份时,Gavin发布了一份公开信,说他要推动扩容,但没有跟核心开发者讲这个事情,这说明他在内部讨论之后发现开发者们是不同意扩容的。

Gavin就带领他的团队推进扩容,中间经历了很多挫折,但是Core这边先是拖,拖了大概半年之后,到了2015年年底的时候,态度就越来越明显了,就是不愿意扩容。

很多人一开始并不了解这些情况,包括中国的矿工都不了解,但是拖的时间久了以后,尤其是2016年7月的时候,比特币的主链真的堵了,那是一个转折点,在那之前我都是一直支持Core,认为这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们不会不扩容,只是要等技术上成熟,要保证扩容的安全性。

但是到了2016年7月,Gavin也出事儿了。他从2016年5月到2016年5月了很多事情,但都没有推动。后来出现了一个假中本聪CSW,他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让Gavin相信他就是中本聪,可能是拿了一些早期的通讯内容。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Gavin当时确实太辛苦、太艰难,失败了好几次,所以急需中本聪的支持,当时就轻信了CSW的说辞。结果,当着BBC记者的面,CSW并不能证明自己就是中本聪,一下子成为众人皆知的骗子,Gavin也因为支持骗子名誉扫地,Core的反对力量一下子就削弱了。

那个时候,我也因为Gavin的失败而高兴,因为我觉得他也是个骗子,但是却突然发现,Gavin失败了,大家都欢呼雀跃,都拥护Core,但到了2016年7月,区块真的堵了,每10分钟发生的交易记不进去了。

所以我就开始反思这个问题了。从七月开始思考,大概十月份把这个问题理清楚了,写了篇文章叫《扩容之争与比特币的政治经济前景》。这篇文章当时算是分析的比较清楚了,在圈子里面看的人比较多。我提出一个观点,如果分歧较大就可以分叉,这样比特币成功的机会更大。

像我这样开始反省的人越来越多。但还是大多数人没有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参与其中的很多人到现在都没搞清楚扩容之争到底怎么回事儿。但是确实有很多人醒悟过来,包括吴忌寒。

2016年的下半年支持扩容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堵了。后果一是确认时间长了,第二个是手续费高了。2016年下半年,转账手续费从以前的3、4毛钱涨到了两三块钱度,于是大家就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到了2017年年初,牛市开始了。这就使得比特币的拥堵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交易费涨到了几十块钱,交易确认时间也拉长到了1个小时以上,但是比特币的价格仅仅涨了2倍。资金于是涌向了以太坊,致使以太坊涨了数十倍(一开始以太坊的市值很低)。当以太坊堵了之后,人们又转向莱特币——莱特币本来已经奄奄一息,这下涨了20多倍。

之后莱特币也开始堵,人们就再转向瑞波等其他山寨币,顺便带火了老猫的云币网(一开始交易所看不起山寨币,不愿意上山寨币),云币网是比较早上山寨币的。后来,瑞波涨了50~60倍,带动了真正的牛市。紧随其后,小蚁连主链都没有出来,也涨了上百倍。量子也赶上了这波风潮。这给人们一个暗示:原来我都不需要上主链,只要讲个故事、发个币就能起来。

于是就有了将区块链的概念用到各行各业,将它描绘成全世界通用系统的一个大故事,从而激起了ICO——整个世界为此疯狂,这就是2017年的情况。其实整个形势的发展就是从比特币拥堵开始的。

眼看许多乱七八糟的山寨币都翻了几十倍,比特币的持有者非常着急。扩容的呼声非常非常高。但是Core是坚决不扩容。即便很多企业、商家大V都已经支持扩容了,并且开了纽约共识会议支持扩容,即便从算力来看,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算力都支持扩容。

这就带来分叉的威胁,而大家都害怕分叉——微妙的是,大部分人支持扩容,绝大部分人害怕分叉——最终的结果是,大家不得不屈服于Core,宁愿不扩容、也不愿分叉,扩容失败了。

2017年初,当分析完全部的形势以及各方包括Blockstream在里面的利益关系后, 我认为扩容争执了两年都没有结果,便很难达成一致了。因此,分叉可能是更好的解决方案,成功可能性更大。我也认识到,一个简单的扩容问题在两年内解决不了,不能归结为好人、坏人的问题,根源在于中本聪设计的比特币框架没有充分考虑到开发者激励和社会激励问题:

开发者如果没有利益就会自己找利益,找到利益就可能会跟公共的开发利益发生冲突。这就是Blockstream的问题。

比特币进入主流世界以后其实应该是一个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不再是技术系统。但这个系统的决策权却在开发者手里,这就形成了经济系统是由技术人员在做决策。这是非常糟糕的。就好比开一个公司,老板要听技术员的。Blockstream就是这么一个有意思的公司。几次扩容之争的过程中,都是CEO要听CTO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去中心化的社区缺乏快速达成一的协商机制,缺乏合理高效的治理结构。此外,由于不分叉的理念很重,只要谁坚持了不分叉,啥事儿都要听他的。

从那时候,我就开始考虑中本聪框架的不足,一直考虑了两三年,确实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找到了解决方法。当时,大家还没有考虑那么深入,包括现在也有很多人没有考虑那么清楚,但是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还是意识到当时Core坚决不扩容,而大家又害怕分叉,扩容是很难很难的,包括当时形成的纽约共识也是个妥协,很容易失败。当时吴忌寒、Roger以及ABC团队等考虑到万一纽约共识失败怎么办,所以在2017年6月,ABC团队做了一个8M的版本作为竞争。

8M的版本一方面作为竞争,另外一方面作为备胎,也就是说万一纽约共识失败了,我们还有一个备胎。当时主要是杨海坡的交易所和矿池比较支持,ABC团队开发的代码,吴忌寒最早提出的想法,Roger在中间也是支持的。

在具体的实施上,杨海波在扩容微信群里提出这一新版本,当时我们都参与了讨论——当这个链出来以后用算力去挖,那么谁花钱买这个算力呢?杨海坡当时提的是ICO,,当时我就表示ICO不可行,因为这个币是挖出来的,不是分出来的,到时候很难定价。

我的建议是让他在自己的交易所先开期货,形成价格,有价格和销售市场,就会有矿工挖矿。当时的名字也敲定下来了,就叫比特币现金(BCH)。

7月22日,杨海坡的交易所开通BCH期货,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价格,这样等BCH正式上线之后,矿工就可以按照这个价格去卖。

到2017年8月1日,分叉就出现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比特币现金不是作为比特币的替代者出现,而是作为一个备胎,就是万一扩容失败了,大家还有个扩容的版本,因为当时的Core不但要阻止扩容,他还要用隔离见证来修改交易和区块的结构,对比特币的代码改变非常多,改变了上万条代码。

大家担心一旦隔离见证上来以后,整个代码开发权就完全被控制在Core手中,其他人很难插手,所以比特币现金当时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备胎,但在我来看它不是备胎,而是应该做的扩容方向。

实际上当时参与比特币现金的人并不是特别多,都把它当做备胎,但有个重要的转折点——2017年11月8日,当纽约共识2M扩容的支持者发现Core是绝对不会妥协,并且已经准备好了分叉,而社区绝大部分人是坚决不愿意分叉的,所以支持纽约共识的人越来越少,那些坚决主张扩容的这批人失去了依托,大部分转向了比特币现金。

11月8日当天,BTC好像跌了百分之十几,但BCH的价格翻了一倍。后面你会看到,BCH从2000块钱左右一直涨到3万块钱,当然是借助于牛市,但还另外中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支持扩容的老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把比特币换成了比特币现金,比较典型的是Roger,他原来有30万个比特币,后来换了很多。

扩容之争由此结束,这也是最严重的一次战争,结果是比特币不扩容,并且保持了比特币的名字,扩容这边出现了比特币现金。

接下来的一次战争是2018年熊市底部的BCH算力大战,BCH再次分叉,这是比特币的支持者Core们非常乐见的,他们有句话叫“分叉者终被分叉”,实际上那些比特币的支持者们主要不是反对扩容,而是反对分叉。

由于比特币现金分叉这件事,比特币社区中很大一部分人把分叉视为攻击,视为强奸,所以他们对主张分叉的这些人非常痛恨,我也是被骂了几年,主要原因是我当时支持分叉,而且比较早地就在文章中提到分叉。

第四次战争

2018年底的算力大战又是非常复杂的一个故事。事实上,比特币现金其实还没到内部分歧那么大以致于需要分叉的地步。这个问题的出现其实是中本聪架构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中本聪架构强调去中心化,但这毕竟是一个生态,有些问题还是需要组织,这就导致如果有一个有组织的团队进入去中心化的无组织社区,这个团队的优势会非常大。

CSW主导了这次算力大战。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很简单,他从2015年就开始宣传自己是中本聪,但又拿不出签名,证明不了自己有私钥,然后就成了骗子,后来他拿出来一个签名,结果大家发现这个签名是中本聪以前出示过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假的签名,当时帅初还写过一篇文章讲为什么CSW出示的签名是假的。稍微了解一下密码知识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投机分子。

CSW肯定有自己的利益打算,但早期基本上是孤军奋战。直到2018年年初,他开始频繁出现在BCH社区,而且宣称自己有个有钱的朋友。虽然他后来说了很多不靠谱的话,但这一点是靠谱的,他那个朋友就是赌场老板Calvin,给他做财力支撑,他还有一个叫Jimmy的律师,而他作为前台偶像出现,这三个人组成一个团队。

2018年8月,BCH准备开始做下一次硬分叉升级,ABC团队宣布已经部署好代码。8月初,大家参加香港会议时还一团和气,但在8月15日,CSW开始在推特上大骂ABC团队,大骂吴忌寒和杨海坡。

他的诉求是什么呢?其实不复杂,他就是说ABC的升级不行,32M的容量根本不够用,他要升级的话,应该把这个区块放大到128M,还说ABC的另外一个修改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其实就是为了夺权,但是社区里面对这个认识不是很清楚。

2018年8月底,大家在曼谷开了一次会议,都在想不要分叉,不要分歧,还是要一块儿做事,但我们这些参加过扩容之争的人有了经验,意识到CSW跟原先的Core很像,就是坚持要按他们说的做,否则就要攻击你,反正决不罢休。他用这招吓坏了很多社区中的人,很多人为此劝吴忌寒、Roger和我先缓一缓,不要升级,按照CSW说的做。

但是,有了扩容之争的经验,我们意识到绝对不能因为谁更强硬就去同意谁,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到了11月15日真正升级时,Roger、吴忌寒、江卓尔都做了准备,最直接的准备就是Roger敢说敢干,直接从江卓尔那租了大量算力,把算力拉到很高,以致于CSW那边准备的攻击一直没办法实施,但CSW一直要持续攻击,这绝不是为了建设BCH社区,而是为了自己的目的。

最后,ABC团队在代码里加了重组保护,就是说所有的节点都不接受10个区块以上的重组,也就是说只要你的转账有了10个区块的确认,就绝对安全了。这样的话,51%攻击也不能再逆转,这就把算力攻击的威胁消除了。

这样以后,CSW还没发话,他背后的老板就发推特说,BCH这个名字也不好听,我们的愿景更好,就叫BSV。他们之前宣布的是绝不分叉,绝对要干掉另外一条链,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分叉,由此出现了BCH和BSV两条链。

这是算力大战的基本情况,其实里面还涉及很多问题,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当时写的文章,一篇是《BCH的战争与进化》,另一篇是《BCH战争中的十大误解》

第五次、第六次战争

后面还有两次战争,我简单说一下。

2017-2018年熊市来了以后,我们国家出了一个政策,就是禁止ICO,禁止交易所,那么就出现了新的币圈和链圈,比特币和以太坊都被划到币圈,真正的链圈是什么呢?是国家号召不要去玩币,而是去玩链,这就出现了无币区块链圈或联盟链圈。

这两个圈子当时的竞争有很大的冲突。币圈包括通证圈都认为区块链如何没有币,相当于被阉割了,没法做激励,甚至没法去中心化,但链圈觉得做区块链是为了国家发展,为了落地应用,而币圈都是炒币骗钱的。当然,这些都只是争论,没有很激烈的对抗。

2019年出现了新的货币战争迹象,密码货币分成分成了三种形式,一种是像比特币、比特币现金这样的去中心化密码货币,一种是Libra这样的货币,它不是去中心化密码货币,而是公司或联盟做的,但是它也采用了密码技术。Libra出现以后对我国的法币形成了很大威胁,因为Libra协会没有中国公司加入,并且其一揽子货币里面没有人民币,中国央行因此加快速度研发央行数字货币。这三种密码货币未来几年可能会在市场上形成竞争。

社群问答:

1.猛小蛇:昌用老师好!首先感谢您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做区块链、比特币、加密货币的普及。但像您这样持续关注加密货币发展,坚定地去做相关普及的经济学者并不多。甚至很多主流经济学家都对比特币抱着怀疑甚至敌对的情绪。典型如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他从2013年起就不余遗力地批判比特,说它是泡沫、是罪恶,“投机比特币是历史倒退”。如今比特币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为上千万人所接受,为什么这些大师级的人反而不肯承认比特币存在的合理性、不予承认比特币是一种“货币”?

昌用: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就讲为什么经济学家们都反对比特币。基本的情况是,比特币或者我称之为密码共识,背后的这套新的东西实际上是在变革整个传统社会的组织形式。这个变化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到了我们以前的经济理论都要发生重大的调整,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几乎就完全变了、没用了。

对大师们来讲,他们所长期积累的东西很难去理解这个现实、这个新的东西。就像前两天普林斯顿的那个金融学教授说,这个金融危机我们都没有预料到,完全是超出了分析范围。他说,我不应该在教金融学了。我觉得我应该去教韩剧概论,因为我看了6年韩剧,我觉得在这方面我应该能讲清楚。反而是金融我将不了了。

所以主要原因是因为比特币带来的变化太大了,他们的理论知识理论结构不足以去理解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其实很聪明,为什么不能理解?原因在于他们的时间成本非常非常高,让他们再重新学习这个东西,就像个小学生一样再来学习,是很难的。

2016年,我在上海参加一个会,某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说我花了两天时间看比特币,可是我都没有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儿,我实在没空看他了。

另外一方面,密码货币还非常早期,很多东西大家都不清楚,乱象丛生。涉及到传销和资金盘、庞氏骗局挺多,直接给他们反对的素材。需要坚持才能看到密码货币真正的意义。这几年,我对密码货币的意义看得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觉得它非常重要,不仅改变了货币,也会改变整个经济的运行模式,它会通过改变经济来改变整个社会结构。

不要试图说服那些很有成就的、年纪大的人,只能去让年轻人了解新的东西。

2.猛小蛇:近期,波场、孙宇晨和Steemit的纷争引发了人们对DPoS机制权力集中化的担忧。有人提议采用PoW机制就能避免这些问题。但是公平地说, PoW也有其固有的、根源性的问题,比如机制设计带来的算力集中化——这是资源分配不平等倾向性的根源。昌用老师,存在根本上公平的共识机制的可能性吗?分叉是不是一种好的解决争端的办法?毕竟每一次分叉,都可能意味着共识的缩小,容易诱发加密网络安全性危机。

昌用:首先要确定的是,我们不是为了共识而共识。如果为了共识而共识,我们不要搞改革开放,就天天像我小的时候那样读课本儿、听听党的话、跟党走,看英雄故事、唱样板戏就好了。共识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发展。寻找适应社会发展的共识,这才是我们共识的目的。

扩容之争的时候,社区就有这种基调,说一切为了共识,一切为了不分叉。这怎么能讨论清楚问题?说共识,你要看共识的是什么。不是说所有的共识都是好的共识。

实际上,对于这个PoW和PoS,到现在为止都没办法完全清楚地分出优越。我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也很难说服其他人。就我自己对PoW的判断来说,它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了记账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思想阻力、主观因素的影响。

中本聪为了实现这个最底层的安全性,他最要克服的就是人的灵活的性格、情绪、社会关系,这样才能保系统稳定。无论你是什么信仰,持有何种主义,都可以来挖矿,来赚钱。

PoS初衷只是为了节约能源,受到的是环保主义的影响。实际上现在的能源未来是不是能源、会不会有更好的能源出现,都是很难说的。但是环保主义的影响已经非常大了。PoS为了节约能源,是怎样来解决一致性问题呢?靠让有更多币的人有更多的优先权去记账,从而把权力给了有更多币的人。币越多,权力越大,这就把记账的这个安全性跟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了。

我经常讲,PoW是中本聪尽可能的把政治关系从比特币的底层安全模型中去除掉,而PoS开始把政治、人的因素又纳入回来。于是,当人们发现既然用人来决策了,干嘛不效率再高一点呢、记账速度更快一点?于是有了DPoS。DPoS把政治搞得更明显了,完全是个政治系统。

所以我认为,PoW是简单粗暴、解决问题的方案,耗费能源是值得且必要的。反而是为了节约能源的PoS、DPoS,长期会演化成非常复杂的政治博弈。因此,在共识问题上,不用搞那么复杂,PoW就够用了。我现在参与做的自由现金,就用了PoW,用了比特币的安全算法。

所以不要谈这个绝对的公平啊,这个没什么意义。要实用主义,看怎么样才能保证安全,怎么样才能让这个系统既高效又节约的长期运行。

3.猛小蛇:2020年开年,就先后有Cosmos、以太坊经典社区ECC内部出现了严重的纷争,领袖级人物离队出走。我们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这种现象? 虽然中本聪的隐匿成就了更好的比特币,但比特币只有一个。

昌用:我觉得领袖人物离队是很好的事情,说明他发现了问题,觉得很难解决,可能必须要做一个新链才能解决。这跟我提出的分叉的思想是一致的。从单个生态来讲或许比较痛苦,但对整个密码经济来说,就是应该这样。

不过这也说明各种密码货币内部的治理还是有问题。分开可以,能否分开以后相互鼓励、更好地支持?

根本上还是类似中本聪框架的问题。考虑了早期基本的系统利益相融和安全性,但是没有考虑进入复杂的主流社会以后,社区如何在保证去中心化,反对垄断、强权、僵化的同时实现有效的治理和有效的人员更迭。当然,如果中本聪没有因为阿桑奇事件的影响而选择离开,他或许也会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就算他留下来也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他的知识结构不一定能保证他一直跟得上形势的发展。

一个理性的去中心化社区的开拓者,就应该早早的想好自己的退出,特别是当自己不能在很多方面先于社区、当有很多能干的人进到这个社区以后,你一定要要有机制和条件及时地退出。

4.猛小蛇:新冠疫情全球升级,今天美国股市盘中发生本月第四次熔断,巴菲特惊呼“活久见”,世界金融市场风声鹤唳。比特币也未能在这种极端金融环境中独善其身。近期,比特币和美股的相关性创下了新高,对外部事件的反应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敏感。很多人认为,比特币的避险属性失效了,“数字黄金”名不符实。您怎么看?全球金融市场是不是走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昌用: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我的文章《密码经济:危机中的历史机遇》,讲的比较清楚了。这次金融危机,不是简单的金融危机,是一个大的经济危机,可能是百年一遇的。当主流经济金融、主流资产持续下跌时,人们会考虑像密码货币这种更加另类、与主流经济完全不一样的、具有颠覆性色彩的资产。大家一定要减少把把密码货币往主流资产上去靠。不要再讲什么“数字黄金”。比特币、密码货币真的就是新的东西,是要改变世界的。把这个观点突出出来,才是我们真正的要做的事情,才是真正的能够把行情拉起来的。

严格来说,密码货币不提供避险功能,它代表未来远期可能成功的东西,是高风险的投资,波动性很大,因为含有很大的预期成分。但为什么它看起来好像会有一种避险功能?因为它和主流经济的逻辑是相反的。主流经济搭建在法币基础上,是建立在中心化的秩序基础上的,密码货币不是这样的。所以,要强调的不是密码货币的避险功能,而是对主流经济的对冲功能。

5.猛小蛇:从现货到期货,2020年的加密市场又增添了许多新的衍生品种类:期权、借贷、杠杆、ETF……有人将312加密货币市场大跌的部分原因归结为衍生品的滥用。在您看来,当前的加密市场是否存在投机过度以及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在传统金融市场上,衍生品常常成为金融危机之母。加密衍生品是否同样会将加密市场带入死亡螺旋?

昌用:密码货币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个原因就像中本聪所说的那样,是因为它过早地引起主流经济的关注,过早地进入到了金融领域,成了传统金融的“玩物”、成了它们的标的。这是不对的。密码货币应该成为底层货币,应该把基于非对称密码、分布式共识建立的更加安全、高效、自由的经济运行模式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

也就是说,货币是它的一个入口。通过这个入口,让人们学会用非对称密码掌控自己的信息和权利,学会理解去中心化的系统,并认识到,只有在去中心化的全球的公共的经济的基础设施基础上,各国才能消除贸易战争、货币战争的根源,各国政府才不得不坐到一起来讨论世界的经济的一体化。

当它过早成为投资品、投机品以后,大家关注点就放到了它的价格、行情。想要去拉盘,想要去把传统金融中怎么样去操纵市场的一套拿过来用。这不是改变世界的方式。密码货币改变世界的方式是,让人们自己去掌控自己的信息、自己的数据、自己的权益——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权益表现为信息的形式,但现在在互联网上都被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被别人所垄断。

我一直强调,密码货币的第一课是学会用密码、掌握私钥。之后去理解去中心化系统是怎么运行的。

而现在的各种衍生品干什么呢?让你像方便的像传统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一样去操控网上资产。这些所谓的资产其实都是在别人掌控之下的。然后在暴富的期待之下玩各种游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了大好时机。

现在历史给了我们机遇,这次大危机真的就是我们的机遇。能不能抓住?就看自己对密码货币、对密码经济的理解。

做个总结,密码经济是基于非对称密码和分布式共识机制建立的更加安全、高效、自由的数字经济(包括互联网经济)。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逻辑很简单:

借助非对称密码的加密解密功能实现互联网信息更安全高效地传递;借助非对称密码的签名验证功能实现更加安全高效的网上确权授权;借助分布式共识系统建立去中心、抗霸权、自由畅通的全球经济公共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