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Friend.Tech到底「牛」在哪?写在前面精彩论点讨论 1:怎么看待 Friend.tech 和使用体验?讨论 2: Friend.tech 接下来可能会怎么发展?

原文作者:AmberBella

原文来源:substack

写在前面

Friend.Tech 无疑是 Web3 的一个现象级产品,提供了不论是创作者经济、defi 方向一些新的范式和灵感。

特别是在本次讨论中所提到的关于 Token 发行的视角,且不说是否属实,是非常有意思的视角,不论是对看待这款产品带来的 Token 发行普及化所可能带来的法律碰撞,还是 defi 产品激励机制的设计,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从「创作者经济」来看,Friend.Tech 若要真正造福于此,本身产品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论是仅仅提供文本就已经卡顿的产品性能,还是 bonding curve 的设计(越多人买越贵,且贵很多),天然设立了比较高的准入门槛,不利于新用户进入。同时还有个最大的问题,过度炒作会将真正来消费内容的用户挡在门外或者受伤,进而从中长期影响产品可持续性发展。

我个人更加看好下一个 Friend.Tech,就像 ClubHouse 的出现只是昙花一现,但是 Twitter Space 却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讨论常去的地方。

本期圆桌邀请到四位很有洞察力的嘉宾一起讨论 @Alvin0617 @_0xSea_ @nake13 @mrblocktw,可以说讨论的广度和深度超过我的想象。

以下为精彩论点提炼,以及原汁原味讨论的原文,食用愉快。

精彩论点

Mr.Block

  • Friend.Tech 让 Token 的发行变得快速且标准化,发币和 Token 是加密货币领域的核心元素,Friend.tech 让几万人一起“发币”,也许可以刺激新的法律碰撞,使得发币可以有新的法律方式去分类。
  • DeFi 和加密货币领域,尽管许多项目使用了奖励机制,但少数如 Friend.Tech 明确使用了推荐 (Referral) 系统,激励用户分享和参与。值得更多 Defi 项目思考和借鉴。Token 不仅仅是为了金融交易,也可以作为积分或奖励,激励早期参与者。项目可以使用不同的机制设计明确的奖励和排行榜机制。

Zhixiong Pan

  • Friend.Tech 的机制设计使得普通人也能成为“做市商”,从而增加流动性。通过炒作 KOL 的 key,做市商可以提升市场价值并赚取手续费。尽管未来可能引入更多内容形式,但其一级市场的发行设计可能因 Key 价格的快速上涨而限制用户规模。为满足不同 KOL 和用户,Friend.Tech 需考虑多种 Key 价格增长曲线。

0xSea

  • Friend.tech 项目启动非常优秀。虽然设计有些粗糙,但整体上是一个成功的启动。我最初以为这是一个社交产品,但后来发现他们实际上在做一个低门槛的链上游戏,利用社交的名义进行代币化和交易。
  • Friend.tech 的问题:
  • 内容传播的问题:所有内容都被放在 Room 里,只有付费用户才能看到。这使得消费者在决定是否付费时面临困难,因为他们无法评估付费是否值得。由于没有公开的内容发现和传播机制,内容的传播范围非常小众,且很难被发现。这导致即使 KOL 在 Room 里分享了非常好的内容,也很难被人发现。
  • 产品定位问题:Friend.Tech 并不是真心想做好内容,而是在极大地利用 hype 的机制,让大家参与到这个人本身的买卖里面。

Alvin

  • Friend.Tech 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交易量,并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和重要人物,尽管存在隐私问题。Paradigm 的投资进一步提升了其影响力,同时,围绕其生态,如 IM4X 和 Friend Index,出现了多个有趣的衍生产品。
  • 但 Friend.Tech 也面临挑战,由于 NFT 交易者和机器人的大量存在,普通用户赚钱变得困难。Keys 的价格下跌迅速,导致用户信心下降,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用户流失。

AmberBella

  • Friend.Tech 以其简单的产品机制迅速积累了高价值,但存在疑虑其背后是否有预先策划的炒作策略,因为相关的衍生工具和聚合器出现得异常快速。
  • Web3 产品经常被快速炒作,这可能会迅速吸引公众注意,但也可能导致巨大的市场波动。很多人因追求快速财富而进入这个市场,但当炒作情绪消退,可能导致很多人受损。这反映了金融杠杆过度放大的问题。

讨论 1:怎么看待 Friend.tech 和使用体验?

Alvin

总结:Friend.Tech 在上线两周内的交易量达到 4 万颗以太币是相当不错的成绩,虽然存在隐私问题,但这并没有阻止用户对其的尝试和使用。自从 Paradigm 投资后,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用户,包括各行各业的大型影响力人物。从 Friend.Tech 延伸出来的生态,如 IM4X 和 Friend Index,都是围绕生态发展出来的有趣产品,还有一些开始做 Friend.Tech 相关产品的衍生品平台。

首先,我在 Friend.Tech 一推出没几天后就开始使用,因为我需要写文章,所以我会关注市场上的热点。我第一篇关于 Friend.Tech 的文章是在 8 月 14 号出来的,当时我写到上线四天交易量就破了 4000 颗以太币,现在总体的交易量已经来到了 4 万颗以太币,以这个上线两周的时间来看,我觉得这个成绩相当不错。

Friend.Tech 一推出的时候有分好几个不同的观点,第一个就是他完全不想用,可能是因为这个 app 是绑定 Twitter,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他的隐私被侵犯。再来就是说很多人对于进来 Friend.Tech 是抱着尝试心态的,可能多数人都是这样子,因为他可能有发币的预期。

自从他们宣布 Paradigm 投了种子轮之后,更多人关注到 Friend.Tech,他可以说是指数的爆发,不管是有电竞的选手进来,OnlyFans 的进来,或者是 Y Combinator 的 CEO 都进来,可以发现围绕着各个不同的产业的美国的大型的 KOL 他自身有很大影响力的人都在这几天加入了。

我觉得有趣的一点是我看到一个账号他叫做 Levi,他做的是扫排行榜上面的大佬的账户,他的成本是蛮高的,因为一开始其实可以看到像是 Kobe 或者是创办人 Razer 他们的价值都是在 2-3 颗以太价值不等的价格,但是他做的一件事就是收集这些大佬他们在各个里面的私人的 Chat 里面说的信息,这对于喜欢区块链产业,喜欢币圈,然后想要从中得到一些独家的消息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卖点。

我从很早的时候就买了这个 Levi 的 Share,那时候大概是 0.1 颗以太,现在的价格大概是在 0.6-0.7 的这个上下,可以看得出他的模式在 Friend.Tech 上面其实算是成功的,因为他真的更新的非常的勤劳,他每天都会给非常多的资讯,他会告诉你今天讲了什么,他对市场的关注是什么,然后 Cobie 讲了什么等等的,他都会在他的这个私人的 Chat 跟大家沟通,然后他也会跟你交流。

从 Friend.Tech 延伸出来的生态也是有像是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排行榜上面有这个 IM4X 还有 Friend Index,这个都是围绕着生态发展出来的一些账号。IM4X 是一个你买入他的这个 Keys 之后可以用的 Friend.Tech 的这个数据平台,他把原先大家在 NFT 市场里面会看到的 Alpha Pass 这个功能搬进来。Friend Index 也是他透过 Keys 发展成衍生品,他会透过大家说持有他的这个 Keys 然后去买可能帮大家组成一个资产组合。

有开始有不同的 Derivatives 衍生品平台去做 Friend.Tech 的相关产品,像是 iVo 还有 Hyperliquid 他们其实都发展了 Friend.Tech 相关的衍生品,让你可以去做多做空整个 Friend.Tech。我觉得这都是围绕着整个生态发展出一些有趣的产品还有他当中的一些生态。这就是我这几天的一些体悟,先分享到这边。

0xSea

总结:虽然设计有些粗糙,但整体上是一个成功的启动。有四类人可能在这个游戏中表现得比较好:看好 Friend.Tech 或者 Base 链未来发展的人,有很多粉丝的 KOL,星探,以及像他这样的观察者。然而真正想在这个平台上交朋友的人可能不适合参与,因为这个平台现在有太强的资金炒作痕迹,效率低且噪音大。

我之前的观点已经在我的帖子里面分享过,我对 Friend.Tech 的评价很高,他们的项目启动和产品设计都非常优秀。虽然设计有些粗糙,但整体上是一个成功的启动。我最初以为这是一个社交产品,但后来发现他们实际上在做一个低门槛的链上游戏,利用社交的名义进行代币化和交易。我观察到有几类人可能在这个游戏中表现得比较好,第一类是看好 Friend.Tech 或者 Base 链未来发展的人,他们会将资金从以太坊主网转移到这里,希望在这里留下一些交互记录,博取未来的发展机会。第二类是有很多粉丝的 KOL,他们会将一部分信息从推特公开渠道转移到 Friend.Tech 的私信里。第三类是星探,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发现有潜力的 KOL 并在第一时间买入,等到 KOL 的粉丝和 KOL 自己陆续上来后,他们可以套利卖掉。第四类是像我这样的观察者,我会从产品和创业者的角度去看他们的创新和新的可能性。我并没有参与到他们的炒作或交易,我只是礼貌性地买了几个朋友的代币,并会长期关注他们的发展方向。我觉得真正想在这个平台上交朋友的人可能不适合参与,因为这个平台现在有太强的资金炒作痕迹,如果你是为了学习或交朋友,你会发现这个平台的效率很低,噪音很大,最后的收益可能并不划算。

Zhixiong Pan

总结:在机制设计上,它允许所有人参与市场经济炒作,因为引入「做市商」角色,这使得做市商可以通过购买和炒作 KOL 的 key 来提升其市场价值,并从中赚取手续费。在内容运营方面,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内容形式,如图片和视频,这可能会带来更多类型的的 KOL。另外,Friend.Tech 的一级市场发行的设计可能会限制其用户群体的规模,因为随着购买 Key 的人数增加,Key 的价格也会快速上升。这可能会导致只有少数人能够承受高价的 Key,从而限制了 KOL 的用户群体规模。Friend.Tech 应该考虑为不同类型的 KOL 设计更多不同的 Key 价格增长曲线,以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讨论一下 Friend.Tech 的机制设计和内容运营方式。我认为这两部分可以分开看,但也有很多交叉的地方。Friend.Tech 的经济设计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市场的经济炒作上来,这是个中性的概念,经济炒作不一定是好或者不好。经济炒作带来的模式就是所有的 KOL 或者大 V 变成了一种商品,也就是 token。用户需要购买这些 token,如果只是双边市场的话,这个市场的流动性可能不会很大。所以 Friend.Tech 在机制设计中加入了像做市商的角色,他可以买入低廉的或者有炒作空间的 KOL 的 key,然后通过炒作或者合作来提升这个 KOL 的市场或者 token 的价值,从中赚取手续费分成。

在内容运营方面,我觉得 Alvin 提到的 Levi 的账号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内容运营是他们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可能是官方做的或者第三方做的。我加入的一些好朋友的群已经有人开始分享 Alpha 信息,这可能是一种最简单且最贴近于 Web3 社区的用户群体的做法。未来他们可能会加入图片或者视频,这可能会带来一波新的 KOL 或者大 V。

然而,我觉得他们的一级市场发行的 Bounding Curve,也就是 Key 的价格增长设计是密切相关的。他们设计了一个机制,就是买 Key 的人越多,这个 Key 的价格涨得越快。但是,对于一些只想看小图片或者只是想知道一些简单的 Alpha 的人来说,他们愿意接受的价格上限是多少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现在排行榜上有大于一个以太的或者是一个以太的,其实就一百多个人。对于一个小图片的社群或者是一个 alpha 的社群,大家能想象这个里面只有一百个人才能看吗?这个场景可能对于某一些头部的 KOL 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更多的腰部的 KOL 来说,他的用户群体可能是接受不了这么高的付费量的。

我觉得他们在设计这个一级市场的 Key 的价格时,他们设置了一个函数,这个曲线可能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你能接受的用户是每个 KOL 他进入这个 KOL 群体的人数的上限可能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接近的规模,并且这个规模的数量是非常非常小的。我觉得他们要么是故意这么设计的,就是他的这个发行曲线的价格他认为这个市场这个行业的人数规模就是这么少,那他的价格的增长就是要到这个程度的。要么就是未来的话,其实对于不同类型的这个 KOL 博主,他应该是有可以设计更多不同的这种增长的曲线的,不然的话现在的价格是没办法覆盖更多泛用场景的,会受限在这个他的发行方式上。

Mr.Block

总结:在整个加密货币领域,发币和 Token 是最重要的元素,这是 Friend.Tech 展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近期发行 Token 最多的项目。Friend.Tech、Coinbase 和 Uniswap 都是被 Paradigm 投资的,Friend.Tech 和 Paradigm 正在打的牌是让更多的人发币,他们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社交应用,而是推动一个全新的运动。Uniswap 的下一个步骤可能会是一键发币,因为 Uniswap 最早期的门槛就是发币。

我个人对于 Friend.Tech 的观点是,我不会仅仅依据他们的 Gitbook、白皮书或者网站上的信息来评价他们。我认为 Friend.Tech 在加密货币领域展现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对于发币的重视。在我看来,发币在整个加密货币领域是最重要的元素,这是一个魔法词汇。你在试图去中心化,Token 就是一切。Token 是加密货币的魔法粉末,是每个人都在这里的原因。无论你关注的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所有的事情都与 Token 有关。

我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代币法,因为我看到 Friend.Tech 可能是近期发行 Token 最多的项目。每个用户都可以被视为一个 Token,所以所有人都喜欢发 Token。社区在 NFT 出现的时候,大家都想要发行自己的 NFT。但是,为什么这些社区想要发行 NFT 呢?因为它是一个连接,是一个可以买卖的东西。最终的核心原因就是它是一个 Token。

我认为另一个核心是要看他们的布局。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名字是 Paradigm,Coinbase 和 Uniswap。他们都是被 Paradigm 投资的,Paradigm 的创始人是前 Coinbase 的员工,Paradigm 是 Uniswap 和 Friend.Tech 的最大投资者。这三者之间有一个特别的关联性。

Uniswap 和其他一些 DeFi 项目一直处于灰色地带,他们最怕的问题就是被针对。这也是为什么 Uniswap 从以前到现在都不能收取交易手续费。当政府开始对代币进行分类的时候,你不能只是让特定的几个人发币。如果有十万人都发币,那就更难了。这就像是法律的碰撞,可能会有新的方式去分类。

我认为 Friend.Tech 和 Paradigm 正在打的牌是让更多的人发币。他们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社交应用,而是推动一个全新的运动。他们的起步就是要让所有人发 Token。他们的用户并不是一个 App,也不是一个浏览器应用,而是一个中间的产品。

我认为 Uniswap 的下一个步骤可能会是一键发币。Uniswap 最早期的门槛就是发币。如果你可以直接在 Uniswap 上发币并提供流动性,那就太好了。Token 是这里的魔法词汇,它是一切的核心。

我认为 Paradigm 他们要如何去布局最大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或者是 Uniswap,然后怎么让他捕获最多的价值,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0xSea 补充

  1. 内容传播的问题:所有内容都被放在 Room 里,只有付费用户才能看到。这使得消费者在决定是否付费时面临困难,因为他们无法评估付费是否值得。由于没有公开的内容发现和传播机制,内容的传播范围非常小众,且很难被发现。这导致即使 KOL 在 Room 里分享了非常好的内容,也很难被人发现。
  2. 产品定位问题:Friend.Tech 并不是真心想做好内容,而是在极大地利用 hype 的机制,让大家参与到这个人本身的买卖里面。

今晚的讨论非常棒,几位老师的观点都很有启发。首先,Zhixiong 老师提到的是链上所有入驻到 Friend.Tech 的 KOL,他的收益和粉丝就是他的 Holders,这个效应特别明显,头部的可能很头部,到中央部就明显有一个非常急速的下跌。我认为这是因为 Friend.Tech 的设计中有一个问题,他把所有的内容都放到了 Room 里面,如果你不付费,你就看不到这些内容,但如果你要付费,你怎么评估你的付费是否值得,这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我对 Zhixiong 老师非常了解,我就会很放心的去买他的信,但如果我对他不够了解,我如何评估我是否应该掏出 0.5 个以太或者 0.1 个以太去买他,这是一个消费决策的问题。

Friend.Tech 的产品结构上面有一个问题,他的内容没有外泄,也就是他没有一个公开的内容发现和内容传播的机制,所以他的传播机制非常的小众,非常的小范围。如果我买了这个 Share 以后我去把这个里面的内容,我在截屏分享出来的话,这个事情第一首先是不方便,第二就是我可能还会被指责说你是对我的内容的一个侵权或者盗版,所以他的内容很难被传播和很难被发现。这就带来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说更多的这个中央部的 KOL 他即便是在他的 Room 里面分享出了非常好的内容,也很难被人发现,所以最后会导致说用户只能根据这个粉丝数量,根据他的知名度和这种非常外在的这些指标去判断是否值得买入。

这件事情到底是因为这个产品本身还在早期的第一个版本,还是说团队非常的有意为之,就是说我故意不让这个内容外泄而是说我通过把内容封闭起来,去制造出更强的 hype,制造出更强的好奇心和这个 hype 的机制,这是一个问题。我今天去看了一下这个团队他上一个产品,我发现这两个产品是非常的一样,两个产品都非常强的利用了这个社交的外壳但是做的事情本质上是一个低门槛的,链上的庞氏的一个机制或者庞氏的一个游戏。

所以我对这个事情我本身比较悲观,我认为团队其实非常清楚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并不是想去真心做好内容,他们还是在极大的去利用这个 hype 的机制,去让大家来参与到这个人本身的这个买卖里面。第二个问题是,我 21 年的时候我也想过去做一个类似的产品,我想让每一个 KOL 都去发行他自己的这个代币,那我的同学,我曾经的老师我曾经帮过我的人,或者纯粹看好我的人都可以来买入我的这个股份,等到有一天我赚到更多钱他们可以从中更多的收益。但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如何去对每一个人的 token 进行定价,你又如何去规避每个人的 token,他如何去赋能,或者说这个人将来真的赚了一个亿那这个现金上的这个收益又如何体现在他的 token 上面,这都是很难的问题。因为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物而且这个里面还有所谓的人性的问题。

所以我现在觉得是说 Friend.Tech 这个发币的机制本质上我其实很我没有办法去判断说他们团队是否真的想过这个问题还是说他们没有来得及想,但是无论如何,最后的结果是说他们其实规避了这个问题,就是说在这个里面,每个 KOL 并没有真正的去发行他自己的 token,所有人都是在用以太坊去买入其他人的这个 Share,这件事情也当然有很多的好处,就比方说也许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合规的问题,同时也让他的产品设计相对简单,以太坊是一个通用型的一个 token,我没有必要在这个产品上面去理解和接受 10 个不同价值的不同名称的,不同长度的这个 token,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会让整个产品变得非常的臃肿,也会让用户的理解和门槛变得很高。因为他们最后的方案我觉得从结果来看是很巧妙的,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他们没有拿去做,但我觉得这个结果是挺好的。

讨论 2: Friend.tech 接下来可能会怎么发展?

Alvin

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Friend.Tech 现在可以用电脑版,但这需要通过电脑自行修改后台,然后才能安装到桌面使用,而且它的速度会比在手机端使用还要快。然而,由于使用人数的暴增,产品可能会出现卡顿,甚至无法使用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产品测试阶段,他们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这一点。

我和其他朋友讨论过,他们推出产品的速度非常快,就像 Paradigm 推出了许多一时的产品,如 Blur 或 Art Gobbler 等,这些都是非常出色的产品。他们在短时间内改变了许多产品的走势,他们的发展方向就是在市场上快速吸金。

我认为,如果 Friend.Tech 想要长期经营,会遇到一些障碍。例如,大家常提到的价格曲线,一开始就设计的价格波动非常大,买卖都会有 20-30%的波动,而且他的税收也很重。团队的盈利已经超过 100 万美金,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数字。

大家都说 Friend.Tech 这么红,但我觉得这是美国势力的胜利。因为一开始在 Friend.Tech 上火红的人其实都是美国人。他们可能想要借此机会让 Base 再火热起来,目前看来,他们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 TVL 和各种人的关注。

我在 Twitter 上分享了我在 Friend.Tech 上的一些观察,但我并没有鼓吹大家来交易或购买我的 Keys,因为我不想让朋友因此而赔钱。我甚至遇到有朋友把我的 Keys 卖了,他先跟我道歉。这可能是在这个 app 上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因为它直接把人给定价了。

我认为,这是一个过程,它可能会催生更多的社交火花,或者让更多人看到其中的机会去做出改变。但大家在使用这样的产品时要小心,因为它并不利于散户使用。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门槛,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有很多 NFT 交易者和机器人已经进来了,所以在上面赚钱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你有玩 Friend.Tech 的话,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把手上的 Keys 卖掉了,这个下跌非常快,甚至比 NFT 下跌的速度还快。这可能会让大家无法安心地待在这个应用上。如果 Friend.Tech 团队短期内没有打算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他们的冷却速度可能也会很快。这就是我的看法。

0xSea 补充

我认为定价问题取决于观察对象。例如,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如果他们都是 web3 的用户,他们会将定价视为进入对方社交俱乐部的门票,这有点像我们在 web2 中熟悉的付费支持。如果你真的认可一个人,你会购买他的股份并支持他,我认为这并没有太大的排斥性。但是,对于你不熟悉的人,或者你难以通过他的定价来评估他真实的回报,或者你将其视为一项投资,你的投资回报率可能很高,这对于许多不熟悉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很高的门槛。我刚刚提到的一个观点是,如果有一天 Friend.Tech 能够在得到所有者授权的情况下公开一部分内容,这可能有利于提高其平台的整体参与度。

AmberBella

关于 Friend.Tech 是否能真正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目前存在一些疑虑。Friend.Tech 的产品机制相对简单,属于 PWA,并且并非真正可以发送文本,服务器也相当慢。但是,它为何能够迅速积累高价值呢?虽然我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从它相关的衍生工具,以及像 Levi 这样的聚合器的出现速度来看,我怀疑这可能是产品推出前,团队或背后的操盘团队已经准备好的策略。他们可能在产品推出时,同时发布配套的工具和聚合器,以此炒作情绪。我觉得这种情况太过巧合,如果是自然发展,这些东西的出现应该不会这么快,因为反应实在太快了。

这让我思考,目前在 Web3 中,很快引发炒作的产品背后,其实都有大量的操纵。这有好有坏。好的方面是能迅速让产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但坏的方面是迅速的涨幅一定会伴随着巨大的跌幅。因为大家都是因为金融和赚快钱的角度进入这个市场,但当这种情绪结束时,就会有很多人受伤。这也是我在看整个市场时,经常面临的一个困境,即金融杠杆的过度放大。

Zhixiong Pan

我要补充的是,关于操盘的说法,我看到一些线索,包括 Friend.Tech 上线不久就推出了 FriendMax 网站,我还看到 Paradigm Portfolio 的一些人开始为这个产品点赞和转发。我认为这是明显的证据链。

但我觉得这件事是中性的,不一定会达到操纵的程度。他们应该对这件事情的运营节奏有了很多规划,提前准备了一些产品,然后根据时间点和路线图逐步推出。我认为可能不一定是操盘这种概念。

至于他们接下来会有哪些产品,我还没有想得特别透彻。但我觉得大家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对于一个这么强大的团队,连聊天室和 PWA 都做得不好,如果他们不解决这个问题,后面的产品无论怎么做都没用。所以我希望他们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如果他们真的想认真做,内容运营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他们需要从产品角度更好地吸引人加入聊天室,使其更流畅。

Chris

我认为,由于产品有 Token,大家都想要去 Launch,这使得发 Token 的形式变得非常快速且标准化。我曾经讲过 Referral 的概念,我作为一个 Angel 和 Advisor,经常去 Advise 一些 DeFi Project,让更多人可以认识这些项目。我觉得 Referral 这种机制设计的很好,比如 Friend.Tech 就有这个 Referral。他有一个 Key,可以给朋友,朋友又可以给另外一个朋友,这是一种激励,用户觉得他可以获得什么,然后可以去做这个事。他会去这么做,因为他想要买代币,不需要提供流动性,他就有机会可以参与 Friend.Tech,有机会获得空投。这个参与是怎么做到的呢?你可以把它想成是一个 Party,这个 Party 你没有邀请是进不了的,这就是第一个门槛。

但是,如果一个项目把他做得明确,其实参与的人会很多。这时候一定会有人说,已经有 Quest3、Galaxy、Link3,但这些都不是 Build in 的 Quest,他再怎么样,都还是一个在旁边增加的一个 Tool。所以我觉得很多项目应该要创造出第三种角色,但第三种角色其实早就存在了,就是社区建构者。他这个建构社区可以获得一些奖励,但这些规则他其实都是不明规的。所以我们可以想像今天如果你去一个全新的 DeFi 协议,然后去他的首页,你突然看到上面写说”Send invite code to your friend to test it out”,突然就是多了一个选择。那这个朋友他可能从来没有买过 token,也不想提供流动性,但他愿意用这个 invite code 去 try it out,他就有机会获得空投。我觉得这个会是所有我们在中心化协议里面都看到的,任何的中心化产品包括 Uber,都有 referral,但是唯独在 DeFi 世界里面,Crypto 世界里面,referral 做的不是很明确。

所以我觉得 Friend.Tech 在这一个部分是我觉得做得非常好的。我最近常跟很多还没有发币的项目都讲,其实你很多人都说到底要牛市发币还是熊市发币,其实根本不需要,你随时都可以发币,你不需要发你主要的代币,你可以用一个 points system 来激励你早期的人,因为你需要有个明确让人家看到有被激励,然后他是一个没有价格的东西,他就会知道说好像我有被 reward somehow。所以所有的 project,我现在在跟 Azuki 最近跌很多,我一直在买,一直在跟他们团队聊,你怎么去激励这些人。就连去买一个 LV,买最便宜的 LV,都会跟你讲,先生你有没有会员,你的名字叫什么,你的 email 是什么。LV 有上亿用户,他都会去记录这个。那今天只有一个 Azuki,在座应该很多,他有没有传讯给你讲,这个 Azuki 最近有活动了,他不会。

所以 referral 是很重要,这种会员其实很重要。因为 Azuki 这种项目会开去 referral 这种东西,跟去中心化中心化没有任何关联的。大家常常因为去中心化给予自己一个理由去不做会员。现在 Azuki 这种大项目就在吃这个苦。所以我觉得 Friend.Tech 他现在某方面给了我一个启发。像我昨天才在跟一个我们在 incubate 的一个 project,我就跟他讲说,你要做一些 referral system。

Friend.Tech 搞不好明天后天直接改成是一个 uniswap 的联名产品也有可能,他不需要做一个 social 产品,他完全可以做任何想要做的产品。blur 也是很聪明,blur 也是用一种全新的挖矿机制,season,season 2 到现在 token 都还没下来,season 是多久,谁说 season 是三个月,四六个月,没有人说。所以大家开始了解一件事情,token 是最重要的,然后呢,不需要挖题卖,不需要说每个区块给你多少奖励,你可以用 points,loyalty 来去积分来去积累,但一定要有一个 leaderboard,这个也很重要。

AmberBella 总结

我们的讨论主要围绕着激励机制,如何让更多的人加入你正在发起的运动。我认为像 Referral 和 DeFi 的结合,其实你在谈论的是降低门槛,吸纳更多的人来做宣传。如果一个项目要发展,我觉得它不一定要依赖区块链,区块链代表的不仅仅是去中心化,很多时候,它是消除了中间商,提高了透明度和所有权。项目方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数据库来了解他们的社区,以便更好地服务用户。你刚刚提到的积分体系,我认为是未来可能实现大规模采用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项目要发展自己的品牌,可能需要考虑的一些事情,包括邀请码,整个网站所代表的意向,令牌等。我听到的更多的是从商业角度和运营项目角度给大家一些启示。

我们今天的讨论已经超过一个小时 40 分钟了,我最后再开放几分钟看看听众有没有想上来做进一步的交流。我们聊了经济,前端的经济系统设计可能对市场的影响,目前整体的前端要往哪个方向发展,如何解放内容创作者,提供一个内容变现的机制,可能的限制,以及如何让更多人发币,是否会与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产生冲突等等。

我觉得总体来说,前端目前是一个现象级产品,它提供了与 web 社交相关的产品方向的新思路。同时,像 Chris 提到的,它也是 DeFi 领域和 token 相关的一个新的思路。我相信它为下一代真正能让大家用上的,让用户能够从中获益的产品提供了很多启示。最后,我想问一下我们今天在场的嘉宾有没有什么想补充的,如果没有,我们今天的讨论就到此为止。

Andy

我自己也是大约两周前开始接触这个平台,一开始觉得这个想法和整个机制设计得很好。但是,越深入了解,我开始思考,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价格标签,那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开始认为这个趋势不应该继续下去。我听到大家并不希望这个平台变成一个社交平台,每个人都有一个价格标签,而是为一些大型的 KOL 提供一个机会让大家去投资他的未来。我觉得这是可行的,但是让每个人都有价格标签,我觉得是非常可怕的。这会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复杂,甚至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比如个人破产,甚至自杀。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科技,看看如何从社会、人情和人性的角度去结合,而不是只是追求科技的发展。

0xSea

我想补充一下,我没有在 Friend.Tech 上购买更多的 KOL,因为我担心的一个现象是,比如现在 Friend.Tech 上排名第一的人是他的创始人,他的价格应该是最高的。但如果我买了他,我期望得到什么?我期望他能在他的房间里持续分享他的认知,但这对于 KOL 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常常发现,那些有强烈认知和真正干货的人可能工作很忙,或者他们并不缺钱,所以他们可能看不上这点收入,但你要让他们持续分享,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他不能持续分享,那么更多的人可能会快速抛售他们购买的这个 Key,这可能会引发崩盘。我认为这种崩盘可能会像我们现在在 blur 上看到的 NFT 的价格崩盘一样。

在原本的支付费用中,比如知识星球,知识星球的所有者会明确定义他要给他的受众提供什么,比如他要分享什么,要做什么直播,要产生什么成果,他有一定的承诺。但在今天的 Friend.Tech 上,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承诺,对方也没有输出的义务。所以当你购买了一个 Key 后,你可能会感到失望。大部分人对于他们购买的东西,他们不会去看,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购买的东西可能回报率不高或者是不划算,他们可能会抛售,抛售后可能会带来一个结果,就是价格崩盘。而且这个抛售在 Friend.Tech 的算法下是公开的,所以大家都能看到其他人都在抛售,那我也要抛售,因为如果你最后抛售,那么你就是最惨的那个人,因为你的价格最后就归零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现在可能大家都在炒作,但最后跌落可能也会非常夸张,可能比你想象的速度还要快。这是我自己的观察,我不会参与到买卖的逻辑中。所以我很感谢 rock 说他买了,你可以卖掉,其实我不会在里面分享,我主要是去观察产品。

AmberBella 总结

用户体验中,我和我的朋友都被定价,可能会产生一些微妙的不舒服感。我联想到之前玩 NFT 时,存在一个大的冲突,即投机者和消费者都在同一个池子里玩游戏。投机者想赚差价,他们的资金体量能大幅影响价格,导致价格不稳定,消费者和真正想消费的人可能会受伤。因此,产品应该明确目标受众,吸引什么样的人,为他们提供价值。这是所有产品,无论是 web2 还是 web3,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感谢大家的分享,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都非常独特。我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深度讨论这个问题,非常感谢大家。

转载声明:本文 由CoinON抓取收录,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CoinON资讯立场,CoinON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若以此作为投资依据,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8月25日 下午5:34
下一篇 2023年8月25日 下午5:34

相关推荐

圆桌对话:Friend.Tech到底「牛」在哪?写在前面精彩论点讨论 1:怎么看待 Friend.tech 和使用体验?讨论 2: Friend.tech 接下来可能会怎么发展?

星期五 2023-08-25 17:34:28

写在前面

Friend.Tech 无疑是 Web3 的一个现象级产品,提供了不论是创作者经济、defi 方向一些新的范式和灵感。

特别是在本次讨论中所提到的关于 Token 发行的视角,且不说是否属实,是非常有意思的视角,不论是对看待这款产品带来的 Token 发行普及化所可能带来的法律碰撞,还是 defi 产品激励机制的设计,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从「创作者经济」来看,Friend.Tech 若要真正造福于此,本身产品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论是仅仅提供文本就已经卡顿的产品性能,还是 bonding curve 的设计(越多人买越贵,且贵很多),天然设立了比较高的准入门槛,不利于新用户进入。同时还有个最大的问题,过度炒作会将真正来消费内容的用户挡在门外或者受伤,进而从中长期影响产品可持续性发展。

我个人更加看好下一个 Friend.Tech,就像 ClubHouse 的出现只是昙花一现,但是 Twitter Space 却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讨论常去的地方。

本期圆桌邀请到四位很有洞察力的嘉宾一起讨论 @Alvin0617 @_0xSea_ @nake13 @mrblocktw,可以说讨论的广度和深度超过我的想象。

以下为精彩论点提炼,以及原汁原味讨论的原文,食用愉快。

精彩论点

Mr.Block

  • Friend.Tech 让 Token 的发行变得快速且标准化,发币和 Token 是加密货币领域的核心元素,Friend.tech 让几万人一起“发币”,也许可以刺激新的法律碰撞,使得发币可以有新的法律方式去分类。
  • DeFi 和加密货币领域,尽管许多项目使用了奖励机制,但少数如 Friend.Tech 明确使用了推荐 (Referral) 系统,激励用户分享和参与。值得更多 Defi 项目思考和借鉴。Token 不仅仅是为了金融交易,也可以作为积分或奖励,激励早期参与者。项目可以使用不同的机制设计明确的奖励和排行榜机制。

Zhixiong Pan

  • Friend.Tech 的机制设计使得普通人也能成为“做市商”,从而增加流动性。通过炒作 KOL 的 key,做市商可以提升市场价值并赚取手续费。尽管未来可能引入更多内容形式,但其一级市场的发行设计可能因 Key 价格的快速上涨而限制用户规模。为满足不同 KOL 和用户,Friend.Tech 需考虑多种 Key 价格增长曲线。

0xSea

  • Friend.tech 项目启动非常优秀。虽然设计有些粗糙,但整体上是一个成功的启动。我最初以为这是一个社交产品,但后来发现他们实际上在做一个低门槛的链上游戏,利用社交的名义进行代币化和交易。
  • Friend.tech 的问题:
  • 内容传播的问题:所有内容都被放在 Room 里,只有付费用户才能看到。这使得消费者在决定是否付费时面临困难,因为他们无法评估付费是否值得。由于没有公开的内容发现和传播机制,内容的传播范围非常小众,且很难被发现。这导致即使 KOL 在 Room 里分享了非常好的内容,也很难被人发现。
  • 产品定位问题:Friend.Tech 并不是真心想做好内容,而是在极大地利用 hype 的机制,让大家参与到这个人本身的买卖里面。

Alvin

  • Friend.Tech 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交易量,并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和重要人物,尽管存在隐私问题。Paradigm 的投资进一步提升了其影响力,同时,围绕其生态,如 IM4X 和 Friend Index,出现了多个有趣的衍生产品。
  • 但 Friend.Tech 也面临挑战,由于 NFT 交易者和机器人的大量存在,普通用户赚钱变得困难。Keys 的价格下跌迅速,导致用户信心下降,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用户流失。

AmberBella

  • Friend.Tech 以其简单的产品机制迅速积累了高价值,但存在疑虑其背后是否有预先策划的炒作策略,因为相关的衍生工具和聚合器出现得异常快速。
  • Web3 产品经常被快速炒作,这可能会迅速吸引公众注意,但也可能导致巨大的市场波动。很多人因追求快速财富而进入这个市场,但当炒作情绪消退,可能导致很多人受损。这反映了金融杠杆过度放大的问题。

讨论 1:怎么看待 Friend.tech 和使用体验?

Alvin

总结:Friend.Tech 在上线两周内的交易量达到 4 万颗以太币是相当不错的成绩,虽然存在隐私问题,但这并没有阻止用户对其的尝试和使用。自从 Paradigm 投资后,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用户,包括各行各业的大型影响力人物。从 Friend.Tech 延伸出来的生态,如 IM4X 和 Friend Index,都是围绕生态发展出来的有趣产品,还有一些开始做 Friend.Tech 相关产品的衍生品平台。

首先,我在 Friend.Tech 一推出没几天后就开始使用,因为我需要写文章,所以我会关注市场上的热点。我第一篇关于 Friend.Tech 的文章是在 8 月 14 号出来的,当时我写到上线四天交易量就破了 4000 颗以太币,现在总体的交易量已经来到了 4 万颗以太币,以这个上线两周的时间来看,我觉得这个成绩相当不错。

Friend.Tech 一推出的时候有分好几个不同的观点,第一个就是他完全不想用,可能是因为这个 app 是绑定 Twitter,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他的隐私被侵犯。再来就是说很多人对于进来 Friend.Tech 是抱着尝试心态的,可能多数人都是这样子,因为他可能有发币的预期。

自从他们宣布 Paradigm 投了种子轮之后,更多人关注到 Friend.Tech,他可以说是指数的爆发,不管是有电竞的选手进来,OnlyFans 的进来,或者是 Y Combinator 的 CEO 都进来,可以发现围绕着各个不同的产业的美国的大型的 KOL 他自身有很大影响力的人都在这几天加入了。

我觉得有趣的一点是我看到一个账号他叫做 Levi,他做的是扫排行榜上面的大佬的账户,他的成本是蛮高的,因为一开始其实可以看到像是 Kobe 或者是创办人 Razer 他们的价值都是在 2-3 颗以太价值不等的价格,但是他做的一件事就是收集这些大佬他们在各个里面的私人的 Chat 里面说的信息,这对于喜欢区块链产业,喜欢币圈,然后想要从中得到一些独家的消息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卖点。

我从很早的时候就买了这个 Levi 的 Share,那时候大概是 0.1 颗以太,现在的价格大概是在 0.6-0.7 的这个上下,可以看得出他的模式在 Friend.Tech 上面其实算是成功的,因为他真的更新的非常的勤劳,他每天都会给非常多的资讯,他会告诉你今天讲了什么,他对市场的关注是什么,然后 Cobie 讲了什么等等的,他都会在他的这个私人的 Chat 跟大家沟通,然后他也会跟你交流。

从 Friend.Tech 延伸出来的生态也是有像是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排行榜上面有这个 IM4X 还有 Friend Index,这个都是围绕着生态发展出来的一些账号。IM4X 是一个你买入他的这个 Keys 之后可以用的 Friend.Tech 的这个数据平台,他把原先大家在 NFT 市场里面会看到的 Alpha Pass 这个功能搬进来。Friend Index 也是他透过 Keys 发展成衍生品,他会透过大家说持有他的这个 Keys 然后去买可能帮大家组成一个资产组合。

有开始有不同的 Derivatives 衍生品平台去做 Friend.Tech 的相关产品,像是 iVo 还有 Hyperliquid 他们其实都发展了 Friend.Tech 相关的衍生品,让你可以去做多做空整个 Friend.Tech。我觉得这都是围绕着整个生态发展出一些有趣的产品还有他当中的一些生态。这就是我这几天的一些体悟,先分享到这边。

0xSea

总结:虽然设计有些粗糙,但整体上是一个成功的启动。有四类人可能在这个游戏中表现得比较好:看好 Friend.Tech 或者 Base 链未来发展的人,有很多粉丝的 KOL,星探,以及像他这样的观察者。然而真正想在这个平台上交朋友的人可能不适合参与,因为这个平台现在有太强的资金炒作痕迹,效率低且噪音大。

我之前的观点已经在我的帖子里面分享过,我对 Friend.Tech 的评价很高,他们的项目启动和产品设计都非常优秀。虽然设计有些粗糙,但整体上是一个成功的启动。我最初以为这是一个社交产品,但后来发现他们实际上在做一个低门槛的链上游戏,利用社交的名义进行代币化和交易。我观察到有几类人可能在这个游戏中表现得比较好,第一类是看好 Friend.Tech 或者 Base 链未来发展的人,他们会将资金从以太坊主网转移到这里,希望在这里留下一些交互记录,博取未来的发展机会。第二类是有很多粉丝的 KOL,他们会将一部分信息从推特公开渠道转移到 Friend.Tech 的私信里。第三类是星探,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发现有潜力的 KOL 并在第一时间买入,等到 KOL 的粉丝和 KOL 自己陆续上来后,他们可以套利卖掉。第四类是像我这样的观察者,我会从产品和创业者的角度去看他们的创新和新的可能性。我并没有参与到他们的炒作或交易,我只是礼貌性地买了几个朋友的代币,并会长期关注他们的发展方向。我觉得真正想在这个平台上交朋友的人可能不适合参与,因为这个平台现在有太强的资金炒作痕迹,如果你是为了学习或交朋友,你会发现这个平台的效率很低,噪音很大,最后的收益可能并不划算。

Zhixiong Pan

总结:在机制设计上,它允许所有人参与市场经济炒作,因为引入「做市商」角色,这使得做市商可以通过购买和炒作 KOL 的 key 来提升其市场价值,并从中赚取手续费。在内容运营方面,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内容形式,如图片和视频,这可能会带来更多类型的的 KOL。另外,Friend.Tech 的一级市场发行的设计可能会限制其用户群体的规模,因为随着购买 Key 的人数增加,Key 的价格也会快速上升。这可能会导致只有少数人能够承受高价的 Key,从而限制了 KOL 的用户群体规模。Friend.Tech 应该考虑为不同类型的 KOL 设计更多不同的 Key 价格增长曲线,以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讨论一下 Friend.Tech 的机制设计和内容运营方式。我认为这两部分可以分开看,但也有很多交叉的地方。Friend.Tech 的经济设计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市场的经济炒作上来,这是个中性的概念,经济炒作不一定是好或者不好。经济炒作带来的模式就是所有的 KOL 或者大 V 变成了一种商品,也就是 token。用户需要购买这些 token,如果只是双边市场的话,这个市场的流动性可能不会很大。所以 Friend.Tech 在机制设计中加入了像做市商的角色,他可以买入低廉的或者有炒作空间的 KOL 的 key,然后通过炒作或者合作来提升这个 KOL 的市场或者 token 的价值,从中赚取手续费分成。

在内容运营方面,我觉得 Alvin 提到的 Levi 的账号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内容运营是他们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可能是官方做的或者第三方做的。我加入的一些好朋友的群已经有人开始分享 Alpha 信息,这可能是一种最简单且最贴近于 Web3 社区的用户群体的做法。未来他们可能会加入图片或者视频,这可能会带来一波新的 KOL 或者大 V。

然而,我觉得他们的一级市场发行的 Bounding Curve,也就是 Key 的价格增长设计是密切相关的。他们设计了一个机制,就是买 Key 的人越多,这个 Key 的价格涨得越快。但是,对于一些只想看小图片或者只是想知道一些简单的 Alpha 的人来说,他们愿意接受的价格上限是多少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现在排行榜上有大于一个以太的或者是一个以太的,其实就一百多个人。对于一个小图片的社群或者是一个 alpha 的社群,大家能想象这个里面只有一百个人才能看吗?这个场景可能对于某一些头部的 KOL 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更多的腰部的 KOL 来说,他的用户群体可能是接受不了这么高的付费量的。

我觉得他们在设计这个一级市场的 Key 的价格时,他们设置了一个函数,这个曲线可能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你能接受的用户是每个 KOL 他进入这个 KOL 群体的人数的上限可能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接近的规模,并且这个规模的数量是非常非常小的。我觉得他们要么是故意这么设计的,就是他的这个发行曲线的价格他认为这个市场这个行业的人数规模就是这么少,那他的价格的增长就是要到这个程度的。要么就是未来的话,其实对于不同类型的这个 KOL 博主,他应该是有可以设计更多不同的这种增长的曲线的,不然的话现在的价格是没办法覆盖更多泛用场景的,会受限在这个他的发行方式上。

Mr.Block

总结:在整个加密货币领域,发币和 Token 是最重要的元素,这是 Friend.Tech 展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近期发行 Token 最多的项目。Friend.Tech、Coinbase 和 Uniswap 都是被 Paradigm 投资的,Friend.Tech 和 Paradigm 正在打的牌是让更多的人发币,他们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社交应用,而是推动一个全新的运动。Uniswap 的下一个步骤可能会是一键发币,因为 Uniswap 最早期的门槛就是发币。

我个人对于 Friend.Tech 的观点是,我不会仅仅依据他们的 Gitbook、白皮书或者网站上的信息来评价他们。我认为 Friend.Tech 在加密货币领域展现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对于发币的重视。在我看来,发币在整个加密货币领域是最重要的元素,这是一个魔法词汇。你在试图去中心化,Token 就是一切。Token 是加密货币的魔法粉末,是每个人都在这里的原因。无论你关注的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所有的事情都与 Token 有关。

我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代币法,因为我看到 Friend.Tech 可能是近期发行 Token 最多的项目。每个用户都可以被视为一个 Token,所以所有人都喜欢发 Token。社区在 NFT 出现的时候,大家都想要发行自己的 NFT。但是,为什么这些社区想要发行 NFT 呢?因为它是一个连接,是一个可以买卖的东西。最终的核心原因就是它是一个 Token。

我认为另一个核心是要看他们的布局。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名字是 Paradigm,Coinbase 和 Uniswap。他们都是被 Paradigm 投资的,Paradigm 的创始人是前 Coinbase 的员工,Paradigm 是 Uniswap 和 Friend.Tech 的最大投资者。这三者之间有一个特别的关联性。

Uniswap 和其他一些 DeFi 项目一直处于灰色地带,他们最怕的问题就是被针对。这也是为什么 Uniswap 从以前到现在都不能收取交易手续费。当政府开始对代币进行分类的时候,你不能只是让特定的几个人发币。如果有十万人都发币,那就更难了。这就像是法律的碰撞,可能会有新的方式去分类。

我认为 Friend.Tech 和 Paradigm 正在打的牌是让更多的人发币。他们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社交应用,而是推动一个全新的运动。他们的起步就是要让所有人发 Token。他们的用户并不是一个 App,也不是一个浏览器应用,而是一个中间的产品。

我认为 Uniswap 的下一个步骤可能会是一键发币。Uniswap 最早期的门槛就是发币。如果你可以直接在 Uniswap 上发币并提供流动性,那就太好了。Token 是这里的魔法词汇,它是一切的核心。

我认为 Paradigm 他们要如何去布局最大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或者是 Uniswap,然后怎么让他捕获最多的价值,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0xSea 补充

  1. 内容传播的问题:所有内容都被放在 Room 里,只有付费用户才能看到。这使得消费者在决定是否付费时面临困难,因为他们无法评估付费是否值得。由于没有公开的内容发现和传播机制,内容的传播范围非常小众,且很难被发现。这导致即使 KOL 在 Room 里分享了非常好的内容,也很难被人发现。
  2. 产品定位问题:Friend.Tech 并不是真心想做好内容,而是在极大地利用 hype 的机制,让大家参与到这个人本身的买卖里面。

今晚的讨论非常棒,几位老师的观点都很有启发。首先,Zhixiong 老师提到的是链上所有入驻到 Friend.Tech 的 KOL,他的收益和粉丝就是他的 Holders,这个效应特别明显,头部的可能很头部,到中央部就明显有一个非常急速的下跌。我认为这是因为 Friend.Tech 的设计中有一个问题,他把所有的内容都放到了 Room 里面,如果你不付费,你就看不到这些内容,但如果你要付费,你怎么评估你的付费是否值得,这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我对 Zhixiong 老师非常了解,我就会很放心的去买他的信,但如果我对他不够了解,我如何评估我是否应该掏出 0.5 个以太或者 0.1 个以太去买他,这是一个消费决策的问题。

Friend.Tech 的产品结构上面有一个问题,他的内容没有外泄,也就是他没有一个公开的内容发现和内容传播的机制,所以他的传播机制非常的小众,非常的小范围。如果我买了这个 Share 以后我去把这个里面的内容,我在截屏分享出来的话,这个事情第一首先是不方便,第二就是我可能还会被指责说你是对我的内容的一个侵权或者盗版,所以他的内容很难被传播和很难被发现。这就带来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说更多的这个中央部的 KOL 他即便是在他的 Room 里面分享出了非常好的内容,也很难被人发现,所以最后会导致说用户只能根据这个粉丝数量,根据他的知名度和这种非常外在的这些指标去判断是否值得买入。

这件事情到底是因为这个产品本身还在早期的第一个版本,还是说团队非常的有意为之,就是说我故意不让这个内容外泄而是说我通过把内容封闭起来,去制造出更强的 hype,制造出更强的好奇心和这个 hype 的机制,这是一个问题。我今天去看了一下这个团队他上一个产品,我发现这两个产品是非常的一样,两个产品都非常强的利用了这个社交的外壳但是做的事情本质上是一个低门槛的,链上的庞氏的一个机制或者庞氏的一个游戏。

所以我对这个事情我本身比较悲观,我认为团队其实非常清楚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并不是想去真心做好内容,他们还是在极大的去利用这个 hype 的机制,去让大家来参与到这个人本身的这个买卖里面。第二个问题是,我 21 年的时候我也想过去做一个类似的产品,我想让每一个 KOL 都去发行他自己的这个代币,那我的同学,我曾经的老师我曾经帮过我的人,或者纯粹看好我的人都可以来买入我的这个股份,等到有一天我赚到更多钱他们可以从中更多的收益。但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如何去对每一个人的 token 进行定价,你又如何去规避每个人的 token,他如何去赋能,或者说这个人将来真的赚了一个亿那这个现金上的这个收益又如何体现在他的 token 上面,这都是很难的问题。因为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物而且这个里面还有所谓的人性的问题。

所以我现在觉得是说 Friend.Tech 这个发币的机制本质上我其实很我没有办法去判断说他们团队是否真的想过这个问题还是说他们没有来得及想,但是无论如何,最后的结果是说他们其实规避了这个问题,就是说在这个里面,每个 KOL 并没有真正的去发行他自己的 token,所有人都是在用以太坊去买入其他人的这个 Share,这件事情也当然有很多的好处,就比方说也许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合规的问题,同时也让他的产品设计相对简单,以太坊是一个通用型的一个 token,我没有必要在这个产品上面去理解和接受 10 个不同价值的不同名称的,不同长度的这个 token,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会让整个产品变得非常的臃肿,也会让用户的理解和门槛变得很高。因为他们最后的方案我觉得从结果来看是很巧妙的,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他们没有拿去做,但我觉得这个结果是挺好的。

讨论 2: Friend.tech 接下来可能会怎么发展?

Alvin

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Friend.Tech 现在可以用电脑版,但这需要通过电脑自行修改后台,然后才能安装到桌面使用,而且它的速度会比在手机端使用还要快。然而,由于使用人数的暴增,产品可能会出现卡顿,甚至无法使用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在产品测试阶段,他们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这一点。

我和其他朋友讨论过,他们推出产品的速度非常快,就像 Paradigm 推出了许多一时的产品,如 Blur 或 Art Gobbler 等,这些都是非常出色的产品。他们在短时间内改变了许多产品的走势,他们的发展方向就是在市场上快速吸金。

我认为,如果 Friend.Tech 想要长期经营,会遇到一些障碍。例如,大家常提到的价格曲线,一开始就设计的价格波动非常大,买卖都会有 20-30%的波动,而且他的税收也很重。团队的盈利已经超过 100 万美金,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数字。

大家都说 Friend.Tech 这么红,但我觉得这是美国势力的胜利。因为一开始在 Friend.Tech 上火红的人其实都是美国人。他们可能想要借此机会让 Base 再火热起来,目前看来,他们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 TVL 和各种人的关注。

我在 Twitter 上分享了我在 Friend.Tech 上的一些观察,但我并没有鼓吹大家来交易或购买我的 Keys,因为我不想让朋友因此而赔钱。我甚至遇到有朋友把我的 Keys 卖了,他先跟我道歉。这可能是在这个 app 上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因为它直接把人给定价了。

我认为,这是一个过程,它可能会催生更多的社交火花,或者让更多人看到其中的机会去做出改变。但大家在使用这样的产品时要小心,因为它并不利于散户使用。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门槛,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有很多 NFT 交易者和机器人已经进来了,所以在上面赚钱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你有玩 Friend.Tech 的话,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把手上的 Keys 卖掉了,这个下跌非常快,甚至比 NFT 下跌的速度还快。这可能会让大家无法安心地待在这个应用上。如果 Friend.Tech 团队短期内没有打算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他们的冷却速度可能也会很快。这就是我的看法。

0xSea 补充

我认为定价问题取决于观察对象。例如,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如果他们都是 web3 的用户,他们会将定价视为进入对方社交俱乐部的门票,这有点像我们在 web2 中熟悉的付费支持。如果你真的认可一个人,你会购买他的股份并支持他,我认为这并没有太大的排斥性。但是,对于你不熟悉的人,或者你难以通过他的定价来评估他真实的回报,或者你将其视为一项投资,你的投资回报率可能很高,这对于许多不熟悉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很高的门槛。我刚刚提到的一个观点是,如果有一天 Friend.Tech 能够在得到所有者授权的情况下公开一部分内容,这可能有利于提高其平台的整体参与度。

AmberBella

关于 Friend.Tech 是否能真正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目前存在一些疑虑。Friend.Tech 的产品机制相对简单,属于 PWA,并且并非真正可以发送文本,服务器也相当慢。但是,它为何能够迅速积累高价值呢?虽然我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从它相关的衍生工具,以及像 Levi 这样的聚合器的出现速度来看,我怀疑这可能是产品推出前,团队或背后的操盘团队已经准备好的策略。他们可能在产品推出时,同时发布配套的工具和聚合器,以此炒作情绪。我觉得这种情况太过巧合,如果是自然发展,这些东西的出现应该不会这么快,因为反应实在太快了。

这让我思考,目前在 Web3 中,很快引发炒作的产品背后,其实都有大量的操纵。这有好有坏。好的方面是能迅速让产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但坏的方面是迅速的涨幅一定会伴随着巨大的跌幅。因为大家都是因为金融和赚快钱的角度进入这个市场,但当这种情绪结束时,就会有很多人受伤。这也是我在看整个市场时,经常面临的一个困境,即金融杠杆的过度放大。

Zhixiong Pan

我要补充的是,关于操盘的说法,我看到一些线索,包括 Friend.Tech 上线不久就推出了 FriendMax 网站,我还看到 Paradigm Portfolio 的一些人开始为这个产品点赞和转发。我认为这是明显的证据链。

但我觉得这件事是中性的,不一定会达到操纵的程度。他们应该对这件事情的运营节奏有了很多规划,提前准备了一些产品,然后根据时间点和路线图逐步推出。我认为可能不一定是操盘这种概念。

至于他们接下来会有哪些产品,我还没有想得特别透彻。但我觉得大家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对于一个这么强大的团队,连聊天室和 PWA 都做得不好,如果他们不解决这个问题,后面的产品无论怎么做都没用。所以我希望他们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如果他们真的想认真做,内容运营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他们需要从产品角度更好地吸引人加入聊天室,使其更流畅。

Chris

我认为,由于产品有 Token,大家都想要去 Launch,这使得发 Token 的形式变得非常快速且标准化。我曾经讲过 Referral 的概念,我作为一个 Angel 和 Advisor,经常去 Advise 一些 DeFi Project,让更多人可以认识这些项目。我觉得 Referral 这种机制设计的很好,比如 Friend.Tech 就有这个 Referral。他有一个 Key,可以给朋友,朋友又可以给另外一个朋友,这是一种激励,用户觉得他可以获得什么,然后可以去做这个事。他会去这么做,因为他想要买代币,不需要提供流动性,他就有机会可以参与 Friend.Tech,有机会获得空投。这个参与是怎么做到的呢?你可以把它想成是一个 Party,这个 Party 你没有邀请是进不了的,这就是第一个门槛。

但是,如果一个项目把他做得明确,其实参与的人会很多。这时候一定会有人说,已经有 Quest3、Galaxy、Link3,但这些都不是 Build in 的 Quest,他再怎么样,都还是一个在旁边增加的一个 Tool。所以我觉得很多项目应该要创造出第三种角色,但第三种角色其实早就存在了,就是社区建构者。他这个建构社区可以获得一些奖励,但这些规则他其实都是不明规的。所以我们可以想像今天如果你去一个全新的 DeFi 协议,然后去他的首页,你突然看到上面写说”Send invite code to your friend to test it out”,突然就是多了一个选择。那这个朋友他可能从来没有买过 token,也不想提供流动性,但他愿意用这个 invite code 去 try it out,他就有机会获得空投。我觉得这个会是所有我们在中心化协议里面都看到的,任何的中心化产品包括 Uber,都有 referral,但是唯独在 DeFi 世界里面,Crypto 世界里面,referral 做的不是很明确。

所以我觉得 Friend.Tech 在这一个部分是我觉得做得非常好的。我最近常跟很多还没有发币的项目都讲,其实你很多人都说到底要牛市发币还是熊市发币,其实根本不需要,你随时都可以发币,你不需要发你主要的代币,你可以用一个 points system 来激励你早期的人,因为你需要有个明确让人家看到有被激励,然后他是一个没有价格的东西,他就会知道说好像我有被 reward somehow。所以所有的 project,我现在在跟 Azuki 最近跌很多,我一直在买,一直在跟他们团队聊,你怎么去激励这些人。就连去买一个 LV,买最便宜的 LV,都会跟你讲,先生你有没有会员,你的名字叫什么,你的 email 是什么。LV 有上亿用户,他都会去记录这个。那今天只有一个 Azuki,在座应该很多,他有没有传讯给你讲,这个 Azuki 最近有活动了,他不会。

所以 referral 是很重要,这种会员其实很重要。因为 Azuki 这种项目会开去 referral 这种东西,跟去中心化中心化没有任何关联的。大家常常因为去中心化给予自己一个理由去不做会员。现在 Azuki 这种大项目就在吃这个苦。所以我觉得 Friend.Tech 他现在某方面给了我一个启发。像我昨天才在跟一个我们在 incubate 的一个 project,我就跟他讲说,你要做一些 referral system。

Friend.Tech 搞不好明天后天直接改成是一个 uniswap 的联名产品也有可能,他不需要做一个 social 产品,他完全可以做任何想要做的产品。blur 也是很聪明,blur 也是用一种全新的挖矿机制,season,season 2 到现在 token 都还没下来,season 是多久,谁说 season 是三个月,四六个月,没有人说。所以大家开始了解一件事情,token 是最重要的,然后呢,不需要挖题卖,不需要说每个区块给你多少奖励,你可以用 points,loyalty 来去积分来去积累,但一定要有一个 leaderboard,这个也很重要。

AmberBella 总结

我们的讨论主要围绕着激励机制,如何让更多的人加入你正在发起的运动。我认为像 Referral 和 DeFi 的结合,其实你在谈论的是降低门槛,吸纳更多的人来做宣传。如果一个项目要发展,我觉得它不一定要依赖区块链,区块链代表的不仅仅是去中心化,很多时候,它是消除了中间商,提高了透明度和所有权。项目方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数据库来了解他们的社区,以便更好地服务用户。你刚刚提到的积分体系,我认为是未来可能实现大规模采用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项目要发展自己的品牌,可能需要考虑的一些事情,包括邀请码,整个网站所代表的意向,令牌等。我听到的更多的是从商业角度和运营项目角度给大家一些启示。

我们今天的讨论已经超过一个小时 40 分钟了,我最后再开放几分钟看看听众有没有想上来做进一步的交流。我们聊了经济,前端的经济系统设计可能对市场的影响,目前整体的前端要往哪个方向发展,如何解放内容创作者,提供一个内容变现的机制,可能的限制,以及如何让更多人发币,是否会与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产生冲突等等。

我觉得总体来说,前端目前是一个现象级产品,它提供了与 web 社交相关的产品方向的新思路。同时,像 Chris 提到的,它也是 DeFi 领域和 token 相关的一个新的思路。我相信它为下一代真正能让大家用上的,让用户能够从中获益的产品提供了很多启示。最后,我想问一下我们今天在场的嘉宾有没有什么想补充的,如果没有,我们今天的讨论就到此为止。

Andy

我自己也是大约两周前开始接触这个平台,一开始觉得这个想法和整个机制设计得很好。但是,越深入了解,我开始思考,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价格标签,那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开始认为这个趋势不应该继续下去。我听到大家并不希望这个平台变成一个社交平台,每个人都有一个价格标签,而是为一些大型的 KOL 提供一个机会让大家去投资他的未来。我觉得这是可行的,但是让每个人都有价格标签,我觉得是非常可怕的。这会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复杂,甚至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比如个人破产,甚至自杀。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科技,看看如何从社会、人情和人性的角度去结合,而不是只是追求科技的发展。

0xSea

我想补充一下,我没有在 Friend.Tech 上购买更多的 KOL,因为我担心的一个现象是,比如现在 Friend.Tech 上排名第一的人是他的创始人,他的价格应该是最高的。但如果我买了他,我期望得到什么?我期望他能在他的房间里持续分享他的认知,但这对于 KOL 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我们常常发现,那些有强烈认知和真正干货的人可能工作很忙,或者他们并不缺钱,所以他们可能看不上这点收入,但你要让他们持续分享,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他不能持续分享,那么更多的人可能会快速抛售他们购买的这个 Key,这可能会引发崩盘。我认为这种崩盘可能会像我们现在在 blur 上看到的 NFT 的价格崩盘一样。

在原本的支付费用中,比如知识星球,知识星球的所有者会明确定义他要给他的受众提供什么,比如他要分享什么,要做什么直播,要产生什么成果,他有一定的承诺。但在今天的 Friend.Tech 上,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承诺,对方也没有输出的义务。所以当你购买了一个 Key 后,你可能会感到失望。大部分人对于他们购买的东西,他们不会去看,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购买的东西可能回报率不高或者是不划算,他们可能会抛售,抛售后可能会带来一个结果,就是价格崩盘。而且这个抛售在 Friend.Tech 的算法下是公开的,所以大家都能看到其他人都在抛售,那我也要抛售,因为如果你最后抛售,那么你就是最惨的那个人,因为你的价格最后就归零了。

所以我想说的是,现在可能大家都在炒作,但最后跌落可能也会非常夸张,可能比你想象的速度还要快。这是我自己的观察,我不会参与到买卖的逻辑中。所以我很感谢 rock 说他买了,你可以卖掉,其实我不会在里面分享,我主要是去观察产品。

AmberBella 总结

用户体验中,我和我的朋友都被定价,可能会产生一些微妙的不舒服感。我联想到之前玩 NFT 时,存在一个大的冲突,即投机者和消费者都在同一个池子里玩游戏。投机者想赚差价,他们的资金体量能大幅影响价格,导致价格不稳定,消费者和真正想消费的人可能会受伤。因此,产品应该明确目标受众,吸引什么样的人,为他们提供价值。这是所有产品,无论是 web2 还是 web3,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感谢大家的分享,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都非常独特。我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深度讨论这个问题,非常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