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 RWA Ptotocol 1.0-5.0,ETH 1 万美金

聊聊以太坊怎么样才能到一万美金,或者说以太坊能够到达一万美金的支撑是什么?给大家也给自己充值一波信仰。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新的机会?

新加坡 2049 结束了,在微信群/朋友圈也看到了几个小作文。大部人总结的大约都是一个比较悲观的态度,的确在会场也只能看到交易所钱多大赞助,其他的项目相对而言都比较没有那么隆重。

大家讨论的主题无非是热闹/狂欢,但是悲观。具体的项目方面,Layer1/2,支付,RWA,Infra/安全服务等等诸如此类。其实这些没什么好说的,很多人也讨论过了。

今天写这个主要想聊聊以太坊怎么样才能到一万美金,或者说以太坊能够到达一万美金的支撑是什么?给大家也给自己充值一波信仰。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新的机会?

明年减半,加上比特币/以太坊 ETF 得到批准很有可能是下一轮(如果有牛市)的重点发动点这个事情相信很多人已经知道,所以就不多说了。

RWA – 买美债

今天想分享的是停止加息之后给以太坊带来的新机会。再次之前我们先简单聊聊 RWA。

RWA 是一个非常早的概念,几年前那时候说 Tokenization 比较多。因为我记得应该是在 17 年左右瑞士金融管理局把 Token 分成了三类,分别是 Utility Token(效用形代)、Payment Token(支付形代币)、还有一个就是 Security Token(债券化代币)。而发行债券化代币的过程一般就是 Tokenization/STO。(当然,STO 是比较正式的说法,而 Tokenization 则更加笼统一点。)

首先,RWA 火热起来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因为美国国债利率居高不下,是目前看来钱好蓄水池。币圈熊市没有什么好投或者玩的项目,钱就闲着了。这时候如果一个通道能够去买一个年华 4+% 的理财产品而且基本上可以说是毫无风险就变得很诱人了。此外,加上 MKR 的操作,把还给了补贴,让收益率最高到了 8%。

最终产品的利息只有 4+%,但是 MKR 能够到 8% 的原因不是诈骗或者发币然后给的假的收益;而是把拥有 DAI 但是没有去质押在流通当中的那部分人的收益补贴给了质押的人。利息就是流动性的代价。

除了 MKR 以外,还有很多中心化的公司也开始提供类似的服务,就是把币圈闲置的钱收集起来去买美债。当然这个过程中需要把 U 换成美元然后去买美债;这个过程需要考虑损耗和合规,机构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给用户服务直接接受 U 了。

所以只要美债的利率居高不下,而币圈又是熊市,资金相对没有更好的去处那这种类型的 RWA 就会一直火热下去。但是讲实话,这一点对于币圈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用币圈的钱去买现实/传统世界的资产,本质上上让币圈的钱流出的,只会让币圈的资产量越来越小。如果你的钱本身就是美元,如果不是为了隐私/匿名考虑其实你大概率是不会扯着蛋把美元换成 U 再去用币圈的产品买美债,而是直接买了。

和买美债类型类似的 RWA 还有一类,这几天见到了也聊了。不买美债而是直接买房地产,然后收租。当我刚刚听完这个事情的时候,出于礼貌我还是回了一句

“牛逼啊这个市场体量很大啊!”

的确很大,房地产能不大吗?但是利用这个发币多少年前就已经有了。首先这种模式能成立吗?就是投资房地产,然后发币,收房地产的租金。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刚刚搜了一下国内一线城市的租售比,大概是 650+,换句话说,你如果买一个房子然后拿去出租,那么需要 50 多年你就能回本了。如果是比较热门的小区或者更好的地段,租售比甚至能够达到 1000 多;也就是 tmd 100 年(40坤)回本。这不是扯淡吗?100 年都够那啥了。

其次,如果要买国外的房产然后这么干,这种类型的融资是正经的 STO,是需要搞定 SEC 去申请然后得到批准,根据融资的目标区域,选择 Reg D 或者 Reg S。这是一个两三个人搞 DeFi 的团队能做的事情吗?你说这个故事的时候,难道真的不虚吗?你说你在房地产那边的资源多,我说实话我 tmd 现在听到资源多这句话就头疼,什么叫资源多啊?国内水电便宜,水电资源多?还是小麦土豆资源多啊?我老家盛产花生,我资源也多,能给你搂好几亩花生地。

再说了,就算是能成,这种类型的 RWA 本质上和买美债的类似,都是让币圈的钱出去投资实体/传统资产,而不是能够快速扩大币圈的规模大。

Reserve-RWA,RRWA

那这么说 RWA 是不是就没得搞了?狭隘了吧!

既然刚刚讲的东西都是把币圈的钱搞出去缩小规模的,我们整一个反向的 RWA 不就好了?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 Reserve Real Wrold Asset,RRWA。

那既然要钱进来,用什么方式最好?

那肯定是骗啊。

正经一点的方法有没有?有的。

之前的 GBTC 和现在再说的 “很有可能通过的比特币/以太坊 ETF” 都是 RRWA,把外面的钱吸引进来的方式。

基于 ETH Staking 的 Fund Management Protocols

钱都到美债上,币圈的钱也都买美债是因为美债的利率相对于币圈的收益高,变成了一个蓄水池。那这个资金流动有没有可能变成反向的?

美债有可能会变成吸引力比较差的资产吗?— 会

如果变差了资金会流动到哪儿?币圈有能够承载这些钱的地方吗?— 有,ETH Staking

所以等到美债利率下降,ETH 的质押生息相对优势会开始明显起来,从而在更大的资产范围类别内,把以太坊也变成一个资金的蓄水池。

想想是不是就很刺激?

这时候你可能就要为了,那不就是币本位了,那 tmd 还要买币,万一亏了呢?

是不是傻!我们需要的就是有更多的人买币,越多越好,币本位更好。

你看啊,如果你也认可

  • 美债利率一定会降下来,蓄水池里的钱要有其他地方放
  • 大部分的资产都是风险资产,稳定收益的资产最受欢迎,特别是被动形(这个是数据实时)
  • 以太坊相对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候选资产之一,有着不错的无风险收益率
  • 这些事情基本都是确定性的事件,大概会在 0.8 – 1 年以后开始逐渐发生

但是问题是

  • 以太坊是风险资产,有着不错的上涨空间,但是也有大幅度下跌的可能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不就好了吗?

那怎么解决?

在金融领域,风险是不能够被“解决”或者“消除”的,只能转移。这就是如果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你发现并没有那么麻烦,那肯定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事转移这些风险,转移这些风险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人愿意承担这些风险,不管再大的风险都有人愿意干,只要钱到位。

RWA

所以总结一下,这一部分的主题就是,以 ETH Staking 为底层资产,设计能够转移风险的协议,让这个协议能够承担/容纳更大的资金体量,然后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RRWA Protocol 1.0

现在的 Lido 加一个法币入金通道,协议只有一个池子,美金进来直接买成以太坊,然后直接去质押;定期给用户返还美金收益。

协议收质押收益的一部分,或者跟发币通道分一点通道费。

加上币的奖励激励直接在这一个池子里。

优点

  • 简单直接,用户好理解,风险也清楚

缺点

  • 完全他妈的没有一点风控,以太坊涨了皆大欢喜,利息涨本金也涨真乃投资神人!
  • 以太坊跌本金跌,利息也跌,生活失落感情失意妻子责怪孩子无力天天问牛市什么时候来

RRWA Protocol 2.0

RRWA 1.0 的升级版,从一个池子变成两个池子,一个高风险一个低风险。请注意啊,我们这里的目的都是扩大币圈的资金规模,所以都是考虑币圈外的钱过来,解决他们的币的敞口。

  • 高风险池子分享低风险池子的收益,但是本金作为低风险池子的备胎
  • 低风险池子分享高风险池子的本金,但是收益要分一部分给高风险池子

比如说,阿瓜和阿呆分别想投资 100 美元到 RRWA Protocol 2.0 协议里,一个风险偏好高,一个厌恶风险。这时候 ETH 质押率收益是 5%。

阿瓜选择高风险池子,阿呆选择低风险池子;一年后情况变好,也就是以太坊涨了

  • 阿瓜赚 7%(5%+2%),一共赚了 107
  • 阿呆赚 3%(5%-2%),一共剩下 103

一年后情况变好,也就是以太坊跌了 10%

  • 阿瓜本金亏 15%(10%+5%),也就是本金剩下 75 加上质押收益的 7%
  • 阿呆本金亏 5%(10% – 5%),也就是本金剩下 95,加上质押收益的 2%

当然,上面是非常粗略的计算,实际上以太坊质押收益肯定不是一年以后再取。两个池子具体风险转移的比例是多少,收益转移的比例都需要认真考虑,甚至做成动态的计算方式(可以根据期货期权市场对未来的预期价格来进行计算)。

反正大概是这个意思吧,这样就能够解决很大一部分风险的问题。

再把币的奖励放进去,高风险池子币的奖励多,低风险池子币的奖励少。

RRWA Ptotocol 3.0

在 2.0 的基础上再升级,把借贷加进去,就是加杠杆。就直接复刻现在 Lido + AAVE 的做法。但是这个要求需要有一个能够接受我们这个 RRWA 3.0 凭证的池子。没有怎么办?简单,协议里直接加一个借贷的池子就行了,这个比较简单就不多说。

RRWA Ptotocol 3.1

既然都有凭证有借贷池子里,流动性是必须要的,所以顺便再加一个 DEX 交易的元素进去,其他和 2.0 一样。

本质上 3.0 和 3.1 和 2.0 都是类似的,根据用户的风险偏好来提供不同风险的池子,然后让不同池子的收益尽可能平衡一些。

2 个池子如果数量不够,那就把池子改成 3 个,高中低三个对应风险等级;还不行就 4 个,再不行就 5 个!

RRWA Ptotocol 4.0

截止到目前为止,不管是多少个池子,都还是在质押用户内部来组合,转移风险。有效但是有上线。4.0 版本我们可以考虑把其他资产类别加进来,比如;

买点美债?

当然是选择之一,我跟你讲你现在如果要做这个,别研究到底把资产放在哪里,直接找个收益综合的池子一扔就行了,实在不行就扔到 Curve 或者到 Uni 去组一个 LP。这样协议整体的收益会分散化一点。

在原来的池子里再加一个稳定币的池子,这样协议里面稳定币也有了。这些稳定币一部分可以投到其他协议里赚收益,其他的还可以作为资金来放贷给前面说的需要加杠杆的用户提供资金。

RRWA Ptotocol 5.0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还没有怎么太多触碰收益的凭证。也就是把 ETH 存进去之后得到的凭证,这些凭证可以简单理解为 stETH,与其等着别人开发协议来利用这些 stETH,不如直接一并内置干了。

比如把我们的 rrwaETH 的本息也直接分离,因为收益本来就是动态的,把本息分离赌一下利息未来走高走低也不是不可以。

因为 ETH 本来质押率波动其实不太大,所以本息分离之后价格也不会波动太大。波动不大没人愿意赌怎么办?直接把这个作为标的,做一个衍生品的 DEX,不管是 Orderbook 还是池子都行。

当然你也可以提前准备好,直接一下弄两个项目发两个币,甚至更多。

讲实话,说到最后 RRWA 4.0,再到 5.0 我自己感觉就有点离谱了,但是你知道更离谱的事情是什么吗?

更离谱的是未来一定会有这种类型的项目出现,只需要第一个最基础的火气来了之后;就好像 GMX 和它的生态项目们一样。如果不信你过两年之后可以回头再来看这个。

稀稀拉拉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表达,如果你本身信仰很足,但是需要一些内容或者证据的支撑,或者在这样冷清的日子里需要一些信仰的充值,那你就先相信吧。

以太坊会到一万美元的。

等到那一天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转载声明:本文 由CoinON抓取收录,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CoinON资讯立场,CoinON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若以此作为投资依据,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9月26日 下午2:51
下一篇 2023年9月26日 下午2:51

相关推荐

反向 RWA Ptotocol 1.0-5.0,ETH 1 万美金

星期二 2023-09-26 14:51:47

新加坡 2049 结束了,在微信群/朋友圈也看到了几个小作文。大部人总结的大约都是一个比较悲观的态度,的确在会场也只能看到交易所钱多大赞助,其他的项目相对而言都比较没有那么隆重。

大家讨论的主题无非是热闹/狂欢,但是悲观。具体的项目方面,Layer1/2,支付,RWA,Infra/安全服务等等诸如此类。其实这些没什么好说的,很多人也讨论过了。

今天写这个主要想聊聊以太坊怎么样才能到一万美金,或者说以太坊能够到达一万美金的支撑是什么?给大家也给自己充值一波信仰。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新的机会?

明年减半,加上比特币/以太坊 ETF 得到批准很有可能是下一轮(如果有牛市)的重点发动点这个事情相信很多人已经知道,所以就不多说了。

RWA – 买美债

今天想分享的是停止加息之后给以太坊带来的新机会。再次之前我们先简单聊聊 RWA。

RWA 是一个非常早的概念,几年前那时候说 Tokenization 比较多。因为我记得应该是在 17 年左右瑞士金融管理局把 Token 分成了三类,分别是 Utility Token(效用形代)、Payment Token(支付形代币)、还有一个就是 Security Token(债券化代币)。而发行债券化代币的过程一般就是 Tokenization/STO。(当然,STO 是比较正式的说法,而 Tokenization 则更加笼统一点。)

首先,RWA 火热起来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因为美国国债利率居高不下,是目前看来钱好蓄水池。币圈熊市没有什么好投或者玩的项目,钱就闲着了。这时候如果一个通道能够去买一个年华 4+% 的理财产品而且基本上可以说是毫无风险就变得很诱人了。此外,加上 MKR 的操作,把还给了补贴,让收益率最高到了 8%。

最终产品的利息只有 4+%,但是 MKR 能够到 8% 的原因不是诈骗或者发币然后给的假的收益;而是把拥有 DAI 但是没有去质押在流通当中的那部分人的收益补贴给了质押的人。利息就是流动性的代价。

除了 MKR 以外,还有很多中心化的公司也开始提供类似的服务,就是把币圈闲置的钱收集起来去买美债。当然这个过程中需要把 U 换成美元然后去买美债;这个过程需要考虑损耗和合规,机构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给用户服务直接接受 U 了。

所以只要美债的利率居高不下,而币圈又是熊市,资金相对没有更好的去处那这种类型的 RWA 就会一直火热下去。但是讲实话,这一点对于币圈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用币圈的钱去买现实/传统世界的资产,本质上上让币圈的钱流出的,只会让币圈的资产量越来越小。如果你的钱本身就是美元,如果不是为了隐私/匿名考虑其实你大概率是不会扯着蛋把美元换成 U 再去用币圈的产品买美债,而是直接买了。

和买美债类型类似的 RWA 还有一类,这几天见到了也聊了。不买美债而是直接买房地产,然后收租。当我刚刚听完这个事情的时候,出于礼貌我还是回了一句

“牛逼啊这个市场体量很大啊!”

的确很大,房地产能不大吗?但是利用这个发币多少年前就已经有了。首先这种模式能成立吗?就是投资房地产,然后发币,收房地产的租金。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刚刚搜了一下国内一线城市的租售比,大概是 650+,换句话说,你如果买一个房子然后拿去出租,那么需要 50 多年你就能回本了。如果是比较热门的小区或者更好的地段,租售比甚至能够达到 1000 多;也就是 tmd 100 年(40坤)回本。这不是扯淡吗?100 年都够那啥了。

其次,如果要买国外的房产然后这么干,这种类型的融资是正经的 STO,是需要搞定 SEC 去申请然后得到批准,根据融资的目标区域,选择 Reg D 或者 Reg S。这是一个两三个人搞 DeFi 的团队能做的事情吗?你说这个故事的时候,难道真的不虚吗?你说你在房地产那边的资源多,我说实话我 tmd 现在听到资源多这句话就头疼,什么叫资源多啊?国内水电便宜,水电资源多?还是小麦土豆资源多啊?我老家盛产花生,我资源也多,能给你搂好几亩花生地。

再说了,就算是能成,这种类型的 RWA 本质上和买美债的类似,都是让币圈的钱出去投资实体/传统资产,而不是能够快速扩大币圈的规模大。

Reserve-RWA,RRWA

那这么说 RWA 是不是就没得搞了?狭隘了吧!

既然刚刚讲的东西都是把币圈的钱搞出去缩小规模的,我们整一个反向的 RWA 不就好了?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 Reserve Real Wrold Asset,RRWA。

那既然要钱进来,用什么方式最好?

那肯定是骗啊。

正经一点的方法有没有?有的。

之前的 GBTC 和现在再说的 “很有可能通过的比特币/以太坊 ETF” 都是 RRWA,把外面的钱吸引进来的方式。

基于 ETH Staking 的 Fund Management Protocols

钱都到美债上,币圈的钱也都买美债是因为美债的利率相对于币圈的收益高,变成了一个蓄水池。那这个资金流动有没有可能变成反向的?

美债有可能会变成吸引力比较差的资产吗?— 会

如果变差了资金会流动到哪儿?币圈有能够承载这些钱的地方吗?— 有,ETH Staking

所以等到美债利率下降,ETH 的质押生息相对优势会开始明显起来,从而在更大的资产范围类别内,把以太坊也变成一个资金的蓄水池。

想想是不是就很刺激?

这时候你可能就要为了,那不就是币本位了,那 tmd 还要买币,万一亏了呢?

是不是傻!我们需要的就是有更多的人买币,越多越好,币本位更好。

你看啊,如果你也认可

  • 美债利率一定会降下来,蓄水池里的钱要有其他地方放
  • 大部分的资产都是风险资产,稳定收益的资产最受欢迎,特别是被动形(这个是数据实时)
  • 以太坊相对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候选资产之一,有着不错的无风险收益率
  • 这些事情基本都是确定性的事件,大概会在 0.8 – 1 年以后开始逐渐发生

但是问题是

  • 以太坊是风险资产,有着不错的上涨空间,但是也有大幅度下跌的可能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不就好了吗?

那怎么解决?

在金融领域,风险是不能够被“解决”或者“消除”的,只能转移。这就是如果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你发现并没有那么麻烦,那肯定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事转移这些风险,转移这些风险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人愿意承担这些风险,不管再大的风险都有人愿意干,只要钱到位。

RWA

所以总结一下,这一部分的主题就是,以 ETH Staking 为底层资产,设计能够转移风险的协议,让这个协议能够承担/容纳更大的资金体量,然后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RRWA Protocol 1.0

现在的 Lido 加一个法币入金通道,协议只有一个池子,美金进来直接买成以太坊,然后直接去质押;定期给用户返还美金收益。

协议收质押收益的一部分,或者跟发币通道分一点通道费。

加上币的奖励激励直接在这一个池子里。

优点

  • 简单直接,用户好理解,风险也清楚

缺点

  • 完全他妈的没有一点风控,以太坊涨了皆大欢喜,利息涨本金也涨真乃投资神人!
  • 以太坊跌本金跌,利息也跌,生活失落感情失意妻子责怪孩子无力天天问牛市什么时候来

RRWA Protocol 2.0

RRWA 1.0 的升级版,从一个池子变成两个池子,一个高风险一个低风险。请注意啊,我们这里的目的都是扩大币圈的资金规模,所以都是考虑币圈外的钱过来,解决他们的币的敞口。

  • 高风险池子分享低风险池子的收益,但是本金作为低风险池子的备胎
  • 低风险池子分享高风险池子的本金,但是收益要分一部分给高风险池子

比如说,阿瓜和阿呆分别想投资 100 美元到 RRWA Protocol 2.0 协议里,一个风险偏好高,一个厌恶风险。这时候 ETH 质押率收益是 5%。

阿瓜选择高风险池子,阿呆选择低风险池子;一年后情况变好,也就是以太坊涨了

  • 阿瓜赚 7%(5%+2%),一共赚了 107
  • 阿呆赚 3%(5%-2%),一共剩下 103

一年后情况变好,也就是以太坊跌了 10%

  • 阿瓜本金亏 15%(10%+5%),也就是本金剩下 75 加上质押收益的 7%
  • 阿呆本金亏 5%(10% – 5%),也就是本金剩下 95,加上质押收益的 2%

当然,上面是非常粗略的计算,实际上以太坊质押收益肯定不是一年以后再取。两个池子具体风险转移的比例是多少,收益转移的比例都需要认真考虑,甚至做成动态的计算方式(可以根据期货期权市场对未来的预期价格来进行计算)。

反正大概是这个意思吧,这样就能够解决很大一部分风险的问题。

再把币的奖励放进去,高风险池子币的奖励多,低风险池子币的奖励少。

RRWA Ptotocol 3.0

在 2.0 的基础上再升级,把借贷加进去,就是加杠杆。就直接复刻现在 Lido + AAVE 的做法。但是这个要求需要有一个能够接受我们这个 RRWA 3.0 凭证的池子。没有怎么办?简单,协议里直接加一个借贷的池子就行了,这个比较简单就不多说。

RRWA Ptotocol 3.1

既然都有凭证有借贷池子里,流动性是必须要的,所以顺便再加一个 DEX 交易的元素进去,其他和 2.0 一样。

本质上 3.0 和 3.1 和 2.0 都是类似的,根据用户的风险偏好来提供不同风险的池子,然后让不同池子的收益尽可能平衡一些。

2 个池子如果数量不够,那就把池子改成 3 个,高中低三个对应风险等级;还不行就 4 个,再不行就 5 个!

RRWA Ptotocol 4.0

截止到目前为止,不管是多少个池子,都还是在质押用户内部来组合,转移风险。有效但是有上线。4.0 版本我们可以考虑把其他资产类别加进来,比如;

买点美债?

当然是选择之一,我跟你讲你现在如果要做这个,别研究到底把资产放在哪里,直接找个收益综合的池子一扔就行了,实在不行就扔到 Curve 或者到 Uni 去组一个 LP。这样协议整体的收益会分散化一点。

在原来的池子里再加一个稳定币的池子,这样协议里面稳定币也有了。这些稳定币一部分可以投到其他协议里赚收益,其他的还可以作为资金来放贷给前面说的需要加杠杆的用户提供资金。

RRWA Ptotocol 5.0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还没有怎么太多触碰收益的凭证。也就是把 ETH 存进去之后得到的凭证,这些凭证可以简单理解为 stETH,与其等着别人开发协议来利用这些 stETH,不如直接一并内置干了。

比如把我们的 rrwaETH 的本息也直接分离,因为收益本来就是动态的,把本息分离赌一下利息未来走高走低也不是不可以。

因为 ETH 本来质押率波动其实不太大,所以本息分离之后价格也不会波动太大。波动不大没人愿意赌怎么办?直接把这个作为标的,做一个衍生品的 DEX,不管是 Orderbook 还是池子都行。

当然你也可以提前准备好,直接一下弄两个项目发两个币,甚至更多。

讲实话,说到最后 RRWA 4.0,再到 5.0 我自己感觉就有点离谱了,但是你知道更离谱的事情是什么吗?

更离谱的是未来一定会有这种类型的项目出现,只需要第一个最基础的火气来了之后;就好像 GMX 和它的生态项目们一样。如果不信你过两年之后可以回头再来看这个。

稀稀拉拉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表达,如果你本身信仰很足,但是需要一些内容或者证据的支撑,或者在这样冷清的日子里需要一些信仰的充值,那你就先相信吧。

以太坊会到一万美元的。

等到那一天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